文|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講師 張金玉

島記1130525@雄女49.jpeg

「社大島嶼共創計畫」內嵌社大教學現場經驗翻轉的野心,這樣的計畫在起步階段夾帶著實驗性,但是並不影響計畫團隊帶入社大教學發展的決心。

「島嶼記憶」經驗是高雄女中美術教師劉癸蓉老師累積十幾年的經驗,他在美術課程中融入家庭記憶、社區生活等主題的探索,從學生日常近身之處發展觀察與探究,藉由多年來的經驗累積,學生展現出來動人的生命發現與連結,成果豐碩。透過成果交流,逐漸在台灣各地引動體制教育的教學引用。而社區大學多年來,生活藝能課程融入公共性內涵的教學設計極被需求,「島嶼記憶」的經驗正可以提供社大教學融入公共性的參考,因此開展了此項共創。共創計畫自去年即已展開,經過試辦階段社大講師們的回饋,於是發展出後續的推廣計畫。

這樣的共創計畫,除了在課程教學上融入公共性的經驗之外,還具有幾個面向上的價值:

首先是教學從學習者日常的近身之處開始,日常近身生活公共就在其中,課程公共性的議題在過去傾向大議題,由於是大議題,除非找出學習者能共感的關鍵,否則較難發展學習效果;島嶼記憶強調從學習者近身處開始,從家中親屬、社區生活買早餐的店、常經過的商家,從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人和場景進場,從生命史、生活史的角度,拉大人我共構的世界理解。雖然這些在社大教學發展上並不陌生,但是就教學方法而言,確實可以藉此延展社大講師的教學經驗並對話。

其次,島嶼記憶教學的操作對象是體制教育的學子,而社區大學學習者為一般社會大眾,兩者間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島嶼記憶特別之處是家庭生活人物的採訪,隔代經驗導引這樣的採訪有豐富的內容意涵,而社區大學的對象是資深成人居多,如何在代間互動找到內容及意義出路,這部分在計畫討論初期曾經是焦點,也是疑慮之處。但是基於探索與創造性的好奇,也許經驗可以解答與回應,允許經驗探究的機會,讓這個計畫保持了它的彈性,更多可能也許在未來呈現,延伸島嶼記憶的更多可能,價值也在其中。

最後,就計畫行動後期欲開展的是一個策展,雖是策展但藏著行動過後的整體歸納視野,試圖從經驗中拉出集體性,這個集體性的經驗是從參與的社大講師教學、學習者的學習內容呈現、計畫執行的經驗,以及隱藏在內容表現裡面時代的社會性,這部分才是計畫最吸引我的地方!

整體計畫正展開,記錄已然開始,這篇文稿代表著開展初期的觀察與想像。就像學術研究中的紮根研究方法,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紀錄與累積,從經驗觀察與反思的過程中,堆疊成為最終的發現。本次有分布全台社大的十位社大講師,背景、專長殊異,都是帶著意願參與,感謝他們一起發展本計畫的探索與創造,期待計畫的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