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教育組 蔡君頤組長

青年工作者的社大人生_會訊配圖.png

2016年,甫從大學畢業的我,循著「想認識組織工作的方法」而來到全促會,一路從實習生做到小主管。算一算,我在社大領域已經待了七年的時間;身邊的朋友聽聞我的工作年資,總是驚嘆「現代人談一段戀愛都沒有這麼長。」彷彿我的選擇有多麼不可思議。

社區大學的成立,源自九零年代台灣社會、社區運動者們對「民主與公共生活」的企盼,希望借重政策之力廣泛開辦「讓社區居民常態聚會、討論知識、學習創造性技藝、自主運作公共事務」的基地,以建構一個具批判反省能力的新文化。這種投身時代變革、對抗壓迫結構的使命,是我輩成長於可自由集結、容許多元價值相互辯論之年代的青年,較為缺乏的集體記憶與認同;也因此,既是年輕工作者,又在全促會這個「社大間的組織者」工作位置上,我時常感到孤單又焦慮。

一方面,我看到社大需要推動巨大的創新,才有辦法迎向下一個廿五年;這在缺乏來自一線同輩——或者說,是對此困境有共鳴、有條件一起討論、行動的社大工作者——支持的情況下,很多時候就像隻身一人拖著沈重的包袱往前走,步履蹣跚又無力。另一方面,相較於其他社會運動,社大是一個組織串連緊密的網絡,許多社大政策與事件回應,是前輩工作者們在密集的輿情交流與討論當中制定出來的。面對接棒、承擔更多運動發展責任的壓力接踵而來,新生代的工作者們卻還未發展出這樣的討論網絡,且比起工作上的聯繫,大家似乎更傾向非正式的情感交流,這層焦慮使我汲汲營營地想要找出串聯青年工作者的形式。

可以說,企劃這部影片、想要將它製作出來、想透過影像說些什麼的動力,正來自上述的心情吧。我還不知道如何串聯,但至少我可以讓社大的青年工作者更立體的被看見與認識;也希望以社區工作為志業的青年,可以感受到社大是值得投入的場域: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的君頤,因為在街頭抗爭中無法自我實現而投入教育工作;來自新北市新莊社大的昀奇,人生已經與社大的學習社群密不可分;蘆荻社大的榮眞,親身經驗社大的學習為人帶來解放的可能性;高雄市第一社大的筱涵,與父母一起在社大推廣手語、連結聾人與聽人的世界;鎮港園社大的盛譽,在社大教起英文歌唱,嘗試其他與學員相處的模式;旗美社大的定宜,一邊在社大工作,一邊探索自己是否適合在農村生活。

在社區大學工作,要做些什麼呢?除了開課程,還有哪些場景是社大工作的日常?在這些繁瑣的日常行程中,我們在想些什麼?對我們而言,社大的工作除了是一份工作以外,還是什麼?六位來自不同地區社大、不同工作位置的八年級、九年級社大工作者,用自己的故事告訴大家,我們在社大工作與生活的甘苦,我們正在把自己種下去、已經長出或期待長出些什麼。

《種下去,長出來:青年工作者的社大人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P_-wuPZ_M

全片連結|**https://youtu.be/yHP_-wuPZ_M**  影片企劃|蔡君頤  影片製作|廖建華  拍攝協力|李宜修、謝芝萱  攝影協力|戴嘉宏 說故事的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蔡君頤       新北市新莊社區大學 度昀奇       新北市蘆荻社區大學 張榮眞       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 洪筱涵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 譚定宜       高雄市鎮港園社區大學 黃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