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議題組組長 柯穎瑄

37-01.jpg

全促會自2017年起,推動流域學校聯盟組織工作,迄今共有75名流域學校成員,於全台各地發展流域學習及流域守護工作。自2021年起,我們從流域地方知識學的角度切入,希望透過高中營將流域公民的培育向下紮根,讓更多離開家鄉即將上大學的高中生,能夠有更親近、認識家鄉土地及水文化的機會,埋下關心家鄉河川的小小種子。

繼第1屆埔里流域地方知識學高中營(水與生活產業),今年是第2屆,由宜蘭接棒,由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羅東社區大學、國立宜蘭高級中學,與在地公私部門協作(經濟部水利署第一河川局、宜蘭縣安農溪總體發展協會、宜蘭惜溪聯盟、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蘇澳KPI、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舉辦**「水宜蘭:2023年流域地方知識學高中營」**(以下簡稱「水宜蘭高中營」)。


<aside> 💡 原訂2021年暑假於宜蘭辦理第一屆流域地方知識學高中營,因疫情延至2022寒假,於辦理前兩日再次遭遇疫情縣府公告停辦活動相關規定,故僅以線上進行1日(三堂講座);而後仍是因應防疫工作,2022暑假持續暫緩宜蘭高中營,後決議至2023年暑假再行辦理。與此同時,我們同步與埔里流域學校夥伴討論高中營的籌備,而後便於2022年暑假,早宜蘭一步,辦理首屆流域地方知識學高中營。

</aside>

兩屆的高中營設計,有幾項營隊設計的工作方法及規劃原則。

**在營隊內容上,**包含兩大部分,其一是認識河川的基本認識及相關知識,我們稱之為「通識課」,例如河相、生態、環境誌等,這些知識在高中生於學校中的學習可能略有觸及,但若放在對於河川的認識及學習,多半需要有更為統整性的敘事方式,作為河川學習的基礎;第二部分則是依照「在地」特性,由地方水文化及各式各樣的地理、自然及社會條件,深入流域地方知識學。

**在學習設計上,**除了知識的傳遞外,也重視「五感體驗」,尤其對於現在的高中生來說,在許多地方已經越來越難有親水的機會。因此,在營隊中絕對需要走出戶外,實際去體驗河川,透過實際碰觸到水體,感受到水資源、水文化之於生活及環境的重要性,同時之間,帶有「玩」的設計,永遠是觸發學習動機的重要動力。

**在營隊籌備上,**在地網絡的連結是必要的,在全台各地都有許多關心河川的社群,其所累積精彩的內容,就是最在地的學習資源,同時,我們也希望高中營的辦理在各地可以是長久延續的,網絡的串連及協作,便有助於一屆接著一屆的推動。除此之外,兩屆的高中營,我們也都與在地高中老師協力,透過高中教師的角度除了能夠對於學生的學習狀態、需求更理解外,與學校的連結也有助於在高中端持續推展流域公民學習。

回到水宜蘭高中營的規劃,今年度我們以**「文史變遷」「生態」「河相」「行動經驗」**四大構面組織營隊的內容。

以「通識課」來說:「河相學」作為第一堂課,除了講解基本的河相概念以外,也透過電腦圖台操作,直接帶同學從衛星影像圖中學習如何判斷河流作用與地形;「生態課」邀請宜蘭大學陳永松老師及蘭陽博物館陳碧琳館長分別從宜蘭溪流生態整體觀、策展中的環境與生態,讓學員從在地的脈絡切入河流及環境生態課題;「環境誌」則由宜蘭高中徐銘鴻老師擔任講師,主要的學習重點在於人與環境的互動變遷,同時,環境誌也是本次營隊作業的主題,希望學員透過營隊的學習,認識水宜蘭後,能夠藉由各式各樣創意的表現手法,呈現對於議題的理解並梳理相應課題的變遷及人地關係。

而營隊的重頭戲「流域地方知識」——貼近在地脈絡的流域學習——有兩大活動,其中皆包含了戶外的踏查並有室內講座的說明。其一是營隊首日下午的「蘭陽平原水地景/水環境踏查」,由宜蘭惜溪聯盟召集人康芳銘老師帶大家走讀蘭陽平原各式各樣不同型態的水體,包含雷公埤「湧泉」、員山大橋(「河流」,宜蘭河五十溪、大湖溪匯流處)、再連提防(「辮狀河川」及「水利建設」)、大湖風景區(「湖泊」)、安農溪(「微水力發電(恆水創電)」、「人為控制水量的河川」)、52甲「濕地」等,搭配宜蘭水文化變遷的述說,除了透過實際看見,感受不同水體的魅力之外,更是透過講解,帶大家認識人與河川的關係,在共存或是相互的控制、協調之下,如何發展成蘭陽平原當今的樣貌及生活型態。

其二,以大湖溪為主題,大湖溪被稱作是蘭陽平原的最後一條野溪,而週邊的內城社區,近年來在農地重劃、開發以及湧泉、水資源議題上,是許多關心河溪的夥伴所關注的重要區域,用一整天的時間走讀大湖溪及內城社區,帶大家實際著青蛙裝走進大湖溪,觀察水生生物、大湖溪的濱溪帶等,並且騎著單車,踏查社區內的水資源,最後則齊聚在羌仔連埤,在清澈且沁涼的湧泉水下,討論對話。

▲走入大湖溪之前,營隊全體夥伴著青蛙裝大合照。

▲走入大湖溪之前,營隊全體夥伴著青蛙裝大合照。

▲全體夥伴穿青蛙裝親身接觸大湖溪,進一步認識多樣溪畔植物。

▲全體夥伴穿青蛙裝親身接觸大湖溪,進一步認識多樣溪畔植物。

▲安排於羌仔連埤親近沁涼的水源,讓學員與在地關係人進行互動對談。

▲安排於羌仔連埤親近沁涼的水源,讓學員與在地關係人進行互動對談。

在大湖溪那天的下午,也帶出營隊設計重要的構面「行動經驗」,我們在下午邀請大湖溪守護及協調溝通行動中的關係人,包含公私部門,透過投身於大湖溪的個人經驗及關注課題,促進學員對於在地議題以及行動經驗的認識。除此之外,為了讓參與的學員更能了解近幾年在宜蘭發生的水議題,在營隊中也安排了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宜蘭縣安農溪總體發展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蘇澳KPI等團隊夥伴分享其於大溪溪、安農溪、52甲濕地及阿里史溪的公民行動,其中包含水下攝影及生態調查、環境教育、濕地開發、水文化策展及社群捲動等各式各樣的實踐經驗。

▲學員於安農溪認識恆水創電微水力發電,於安農溪畔的大合照。

▲學員於安農溪認識恆水創電微水力發電,於安農溪畔的大合照。

▲透過踏查認識宜蘭水環境與地景,邀請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楊欣惠老師介紹五十二甲溼地議題。

▲透過踏查認識宜蘭水環境與地景,邀請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楊欣惠老師介紹五十二甲溼地議題。

此外,營隊中除了知識的傳遞以外,我們也看重透過各式各樣能夠觸動人心的方式,將對河溪及在地的情感傳達給學員,如藝術及音樂,都是很好的表現形式。本次營隊也邀請石乃丰老師演唱她以宜蘭及大湖溪為主題的音樂創作,從感性的角度切入,搭配創作的故事,也獲得很大的迴響。

▲不只是知識層面,邀請石乃丰老師分享流域音樂創作,感受音樂動人的力量。

▲不只是知識層面,邀請石乃丰老師分享流域音樂創作,感受音樂動人的力量。

而在營隊的最後,則是將時間交給學員,以環境誌為主題的作業,四個小組同學的呈現形式包含「魚生好難」繪本,呈現環境的變遷對於溪中的魚的影響;以桌遊的形式,以人為在上中下游的各個選擇導向不同的結果;以辯論會的形式,呈現對於興建微水力發電對於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及正反意見論述;影片《Summer Life 悟以溪為貴》呈現水宜蘭高中營的初衷,以及大湖溪的利害關係人如何透過實際行動來影響和改善他們所處的環境。短短三天半的營隊,呈現的結果真的非常令人驚艷**(非常白話的形容,但想強調的就是,真的就是非!常!驚!艷!)**在最後的發表會中,各小組之間也彼此給予回饋。

▲學員透過環境誌的產出形式,完成小組學習任務,此為《魚生好難》小組發表。

▲學員透過環境誌的產出形式,完成小組學習任務,此為《魚生好難》小組發表。

本次營隊匯聚了許多宜蘭在地關心河溪的夥伴,在營隊進行期間,每個小隊除了兩名隊輔的配置以外,也有具備不同專業的隨隊老師全程陪伴。透過本文的回顧,也再次感謝協力的所有夥伴,在營隊的最後,核心籌備群的夥伴也相約明年再次組織在地夥伴,一同成就第二屆的水宜蘭高中營,讓流域公民培育的向下紮根行動能夠持續下去。(今年水宜蘭高中營的第三天,正好是第二屆埔里流域地方知識學高中營的首日,埔里高中營開幕的同時正好是水宜蘭的夥伴著青蛙裝走入大湖溪的行程,我們也透過連線與埔里的夥伴打招呼!「水埔里金讚!水宜蘭勁讚!」

**營隊的心跳:**羅東社區大學 吳國維、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楊志彬、宜蘭惜溪聯盟召集人 康芳銘、宜蘭高中地理科老師 徐銘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