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副秘書長 蔡君頤
立法院第11屆第2會期三讀通過「財政收支劃分法」的部分條文修正,同時凍結、刪減許多行政機關的業務費用,這些動作將大幅改變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財政規模與分配結構,與臺灣的城鄉發展息息相關,對目前許多高度倚重公私協力來推動的公共政策也帶來衝擊;故我們在114年3月16日舉辦「理監事社會情勢學習營暨第九屆第四次理監事聯席會議」,邀請《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天下雜誌》資深撰述人楊竣傑等二位資深媒體工作者,從長期追蹤報導的角度為我們解析這些現象與後續可能的發展,以此評估近期的政治攻防,對臺灣民主與公民社會運作,以及對各地社大的影響,以提早準備從社大的社會位置可以發展的因應與行動。
梁永煌發行人主要從憲法法庭於去年底針對「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等案」做出的判決說起,接續說明立法院對憲法訴訟法修法後,癱瘓憲法法庭原有制衡行政權、立法權的憲政功能,使臺灣此刻處境陷入嚴峻的僵局;同時也以今周刊「財劃法修法」、「立法院刪預算風暴」等專題報導的資料,向我們分析財劃法修法應包含對地方政府的事權調整以與財權相符的配套措施,以及預算遭刪減、凍結對國防安全與政府機關日常運作的影響。
楊竣傑資深撰述人則提到現在是臺灣第二次面臨分立政府的狀態,在藍白合作下,許多的爭議性法案失去討論空間,而1997年第四次修憲新增了立院通過倒閣後,總統才可能解散國會的「被動解散權」,也讓目前的僵局難以突破;他認為在立法院一系列的修法動作中,憲訴法修法的影響可能是最至關緊要的,不只是使臺灣失去政治激化衝突下裁決與解決衝突的角色,也嚴重影響人民救濟權利的最後手段(111年1月至114年1月期間,99.03%聲請案件皆來自人民)。面對這些妨礙民主發展的因素,他也提出「強化民主教育是最好的防禦機制」,臺灣是一個年輕的民主國家,人民普遍遵守民主規則,卻對民主效能存疑,在他們的受訪者中,甚至透過問卷研究發現兩成的人認為「獨裁有時比民主更好」,因此社大藉學習培育公民獨立思考的能力、厚實個體的社會資本與社會支持網絡,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我們需要對憲政、民主政治運作的制度有更多討論,而社大很適合協助這樣的工作。
在聽完兩位講者的分享後,在場的社大皆認同回到社大帶動相關討論是必要的,但也感覺這個題目複雜,且操作者容易被貼上政治標籤,需要彼此多交流討論的方法與技術。因此未來一年全促會也會朝以下幾個方向去努力:(一)以AN通訊為介面,報導社大的相關行動,促成經驗的共學。(二)集結人脈,媒合更多願意協助公眾討論的專業者、實務工作者,透過區域聯誼會、公民週、公共論壇或其他場合走入地方的討論,讓社大的在地經驗能夠豐富我們對相關議題的認識。(三)鼓勵社大因應財劃法,以公民報導、公民討論的方式,探討、監督地方政府對於新增加的財政預算的分配。(四)社大的公共關懷不應該去政治化,我們要發展新的公共討論方式,讓社大學員、社會大眾有能力關心時局的變化、願意參與攸關我們生活的政治。
而有關中央政府總預算刪減、凍結與財劃法修正後對社大經費的影響,我們將在4月17日與教育部終身教育司的例行平臺會議中進一步關切今年社大預算編列的結果。近期也將規劃對部長的拜會,以了解部裡因應財劃法後對社大相關預算安排的意向、既有補助及獎勵政策運作機制及其他協助社大發展的政策工具是否受到影響,並提出全促會的建言,供教育部參考。
除此之外,關注與監督地方政府對終身學習的資源分配,應是未來地方財源增加後的重要工作,這也需要各地社大協助;若能在某些縣市談出好的政策運作與經費分配結果,便有機會擴散。
3月16日當天16:00~17:30舉辦第九屆第四次理監事聯席會議,會議上有兩個討論重點:首先,大家再次交流了對全促會主辦的「社大全國研討會」、「社大學術研討會」及教育部主辦的「全國社大發展會議」等社大場域集體活動之功能、定位的看法,認為全國社大發展會議作為教育部與全國社大進行政策溝通的場合,每年皆有許多社大相關政策的進展在此研討或發佈,希望終身教育司善用與全促會的例行會議,在擬定與社大政策有關的重大決議前先與社大進行即時、雙向平等的溝通,也應及早提供「業務報告及討論案暨綜合座談」之資料;關於此點,亦將一併於平臺會議中反映。
再者,有感於近期社大面對場租調漲、學分費調漲等議題,對全國社大相關辦學資料的趨勢掌握有越來越高的需求,未來秘書處將會視社大集體的需要與輿情發展,設定議題,以一定頻率規劃與發佈專題式、任務型的社大調查與分析報告,以數據、證據協助社大運動推進策略的擬定;全促會去年在國科會的協助下,針對社大高齡學習者的學習狀況設計問卷調查,並提出對高齡學習政策或社大辦學因應的建議,便是一種參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