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金玉 「社大共創島嶼記憶計畫」顧問、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藝術融入社會策展學」講師
👆在「生命連結生命——看見社大課程的蛻變與力量」展覽與分享會中,金玉老師主持各門課程的作品導覽。從師生的分享中,我們看到了從近身記憶延展到集體共感的學習發展路徑。
經過一年「社大共創島嶼計畫」經驗上的觀察,面向學習者日常生活與生命記憶之處的微敘事,除了能引動學習者自身的學習涉入,也能延展及深化社群連結的機會,其中包含教學現場學習者社群,同時也會是微敘事所牽引的人際面,而島嶼記憶共創經驗中最重要的集體記憶,是社群連結的核心關鍵。正如島嶼記憶運動推動者陳慧齡導演所說,集體記憶是文化的基礎,一個社會少了集體記憶將失去文化,一個國家少了集體記憶可能亡國。
這樣的經驗,讓我聯想到社大運動前期的「藝術課程公共性」推動,社大藝術課程為什麼要公共性,主要是回應當時社大辦學中藝術類課程最受民眾青睞,選課比率較高,以此回應社大公共性辦學核心最為有利。因此,涉入公共議題的藝術課程成為當時的重要思潮,推動多年,以公共議題涉入藝術課程的反思漸起,其一是藝術課程本身的審美能力與素養提升是課程發展核心,對個體與環境的改變充滿著公共性的內涵,這是從人自身的文化養成來看;其二是進入公共議題前,師生都是需要做好準備,公共議題內容有著多元性,從多元觀點來看,未做準備進場無法完成學習過程,反而有可能形成災難。隨著這些反思的出現,公共性逐漸不再侷限藝術課程,而是放眼社大所有課程。由此釐清,社大公共性的實踐逐步轉向從學習者日常生活近身之處開展,在日常經驗與觀察中搭起公共性涉入與實踐的路徑。
如果說公共議題的涉入作為敘事,從學習者的角度來看,是一種巨觀式的,也就是學習者必須從議題面向理解,這些理解的基礎偏向認知與意識層面,很難從個體經驗長出並形成共感,涉入就較有困難。相對來說,從學習者近身之處開始,有感和能產生共感的機會容易產生;日常生活就是公共的現場,經由偏向情意面向的近身敘事角度,公共領域的議題較有機會引入,同時容易被感知到。相對於從公共議題切入的巨觀式敘事,日常生活近身之處的切入便是微敘事。過去的「藝術課程公共性」推動,和這個階段的「社大共創島嶼計畫」便是呈現此種切入角度的不同,朝向的目標一致,但可能引致的作用會有不同,這需要在逐步推展的經驗中進行觀察。
「社大共創島嶼計畫」將執行三年,進入第二年的此刻,想像第三年可能的策展策略,心中有著熱切的期待。呼應慧齡導演的「以終為始」概念,有了明確的方向性,以策展做為整理此項經驗的工具,過程中的紀錄、觀察,以及教學中師生藉由微敘事的學習互動與所形成經驗,計劃執行本身的經驗也會是重點,這些都將會是重要的策展內容。策展本身走這樣一條「見微知著(巨)」的路線,一方面回應本計劃從社大現場教學面貌的啟動,轉化社大課程教學的公共性實踐可能,另方面希望回到教學過程中師生的經驗,展開公共生活領域中集體性觸及的機會。
策展是觀點也是一種文化的呈現,就像「社大共創島嶼計畫」的第一年經驗讓我們感動的學習社群深度連結作用一般,策展本身必然需要朝向以情義為基礎的社群和社會溝通,促成集體性的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