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教育組專員 劉昱辰
👆2024年計畫成果展以「生命連結生命——看見社大課程的蛻變與力量」為題進行展覽,試圖讓不同課程的作品可以講述出記憶故事。不過這次展覽的呈現在「故事交換」、教學歷程等面向上,傳達給觀者的效果仍然有限,往後策展還須調整。
最初與社大洽談合作時,許多社大與老師都會問:社大本來就做了很多地方知識學或社區記憶的工作,島記的引入到底有什麼不同?當時似乎還很難講出很明確的價值上或意義上的差異,但隱約中感受到從偏向私領域的家族記憶出發連結集體記憶的這個路徑,與社大做地方記憶帶給人的感動似乎不全然相同。島記最核心原初的感動到底是什麼,在計畫初期是默會的。不過也因為有這層感動,在與社大老師談合作的時候,就盡量請老師從家族記憶的方向進行設計,或許更可以抓到島記感動人的元素。有了第一年教學執行經驗,我們能夠用更多語言表述這件事情,亦即:「生命連結生命,故事交換故事」。
島記所要處理的,不是把記憶丟出來、採集、儲藏而已,更重要的是達到生命間的共振,而其關鍵就在於參與其中的人不是以下田野的角度將他人的記憶作為研究或採集的客體。在這些社大島記課堂中,師生都必須拿出自己的故事與他人交換,「故事交換」因此是這些課程能不能把島記精神做出來的關鍵。如果老師還是比較專注在原本課程的形式設計,或學員還是只關注於自己的技能提升或自己的故事,而沒有對他人的故事與存在產生同等的興趣,島記教學的效果就相對有限。
「生命連結生命,故事交換故事」意味著我們想在社大中推動的島記,其核心精神在於建立或拓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首先,關係得以建立的前提是師生願意將看似是私領域的個人或家族記憶表述出來,並願意以自身的故事回饋;當這些記憶故事彼此對話時,之間的共同性、共情共感逐漸浮現。再者,在社大班級中建立關係表示這不是兩個人之間的關係而已,而是所有參與其中的夥伴建立起關係的網絡。最終,所謂的集體記憶,其寓居之所就是在這些關係的網絡之中。因此島記引入社大教學,重點並不是在挖掘更多的記憶故事,而在於嘗試建立承載集體記憶的載體,這個載體不是一本地方知識學的專書或其他形式的知識再現,是關係的網絡。
從私領域的記憶中看見與他人、與這片土地共同的連結,並藉由共同建立的關係,以社群的力量支持每一個私人的家庭或個人記憶,這或許就是我們想在社大島記教學中創造的圖像吧!全促會持續推動社大共創島記計畫,陪伴老師創造能夠促進故事交換的教學現場,尤其是讓學員們可以自如地與社群成員分享自身的記憶故事。同時,支持社大老師探索藝術表達記憶的多元形式,發展由這些藝術創作過程感受及處理記憶與情感更細膩的操作方法,讓藝術性如何有助於故事交換的路徑可以在經驗深化的過程中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