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教育組專員 劉昱辰
👆癸蓉老師到社大分享島記經驗的時候,同時也會將雄女與偏鄉陪伴的作品帶到現場進行小型展覽。社大夥伴對於島記經驗都會有所感動,並積極與癸蓉老師互動。
「社區大學共創島嶼的集體記憶計畫」推動一年後,我們請劉癸蓉老師談談:在第一年的社大島記課程中看見了什麼特殊性與潛力?接下來可以如何發展?對於第三年計畫中將以策展呈現社大共創島記的經驗,有什麼想像與建議?
相比於體制學校,社大老師普遍具有充分先備能力,師生的人生經歷也較豐富;中小學的孩子人生經驗大概就只有家庭生活,甚至不了解自身家庭與家人的故事。社大的課程類型涵蓋範圍無遠弗屆;相對而言,原本島記在體制內即便有做跨領域的課程,仍受限於既定的學科種類,並沒有社大那麼多元的選擇。不同領域的老師、深厚的人生經驗因此是社大課程最大的本錢,以發展島記課程來說比起體制學校來說有更豐厚的基礎,可以引動出更多精彩的記憶,若能長久發展,擾動的範圍必定比體制教育所能做得更為擴散。
在這樣的條件下,最關鍵的課題在於如何找到一群真的很願意投入且能夠長時間以島記精神進行課程創新的老師?我們如何從社大這麼多老師中,辨認出具備「島嶼人」特質的老師?所謂「島嶼人」特質,一方面指老師有能力進行課程的創新設計並投入行動,同時又必須具備對於人與記憶的溫度,並在受到島記真實的感動後,有心持續發展下去。而當老師願意發展下去,他能不能持續成長?這並不是參與島記計畫1、2年內就可以馬上看見成效、成果,可能要持續做5年以上,才有辦法回過頭檢視社大老師與課程成長的歷程及其影響性。
島記引入社大,意在透過教學設計的經驗示範或分享,打開社大老師在課程發想上的視野,看到課程的可能性。如果大家覺得在體制教育中如此平凡的美術課,都可以在記憶爬梳上做到那麼深且多元,社大的課程與老師有更好的條件,只要突破自己的思維,就能看到自己課程的價值並發揮影響力。以既有經驗激勵社大老師,讓他們覺得這是可以走的方向。不過每個老師在島記中會得到什麼樣的影響,還是需要走過多年、回頭看,才會知道,並不是一開始就預設好。
從第一年計畫經驗展望三年策展,島記持續在社大場域推動無非是想讓更多人「看見社大課程的可能性」。在癸蓉老師的構想中,展覽呈現的內容圍繞三個問題意識:第一,讓人看到社大課程在島記中做到了什麼改變。第二,課程如何改變?其發展歷程是什麼?第三,透過展覽去影響非社大的人。展覽是一種社會溝通、與觀展人的對話,我們的展覽能不能創造一個場域,讓可能是不了解社大或不知道島記的人可以藉由觀展體驗,認同家族記憶、土地記憶的重要。來觀展的人往往無法預測,只要我們準備好想在展覽中清楚表達的意旨,就能與他們展開對話甚至建立往後的關係或合作。
過去癸蓉老師策畫島記課程的展覽,側重「讓作品自己說故事」,但又不希望只是呈現個別作品的故事,而想讓觀眾知道,原來用不同種方式都可以講自己的故事。展覽中需要以一個大的亮點作為收束,「繼。憶:雄女子的記憶雜貨店」在駁二展出時就是以群像牆呈現,因為在體制教育中推動十幾年,可以做到幾萬個孩子、家庭的故事,群像牆正能展現出這些故事彼此共構成集體記憶的意象。回到社大發展三年的經驗來看,亮點會是什麼?需要再更清楚琢磨。
以現階段來說,我們可以在第二年計畫的成果展進行策展的小嘗試。第一年計畫的成果展有做到讓作品說話,但比較沒有呈現出課程發展的歷程以及課程之間的經驗對話。癸蓉老師建議可以在第二年的成果展中,讓每個老師用簡單的文字寫下他們加入島記與發展課程的動機、歷程與感想等;或是我們也可以設定比較明確的主軸與主論述,將每一門課程視為單元的微型展,以一個比較大的故事線去串起每一門課程。
過去一年合作中,癸蓉老師從每一場工作坊感受到來自社大很正向的回饋。當他到不同社大進行島記經驗分享、帶領課程體驗,社大師工學的專注度和感動度讓人訝異,也讓他得到很大的激勵:島記真的可以感動人,不只是體制內的學生,只要是人,都會對情感與記憶的課程有共感,也更堅定這是一件要繼續做的事。我們也將繼續借重癸蓉老師的經驗,在社大場域中持續拓深記憶教學經驗,共創社大課程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