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蔡君頤

65-06-1.jpg

在沒落的商店街中開一間幼兒園

「天空之城保育園」(そらのまちほいくえん)成立於2018年,位處鹿兒島市最熱鬧、喧囂的天文館商圈,從拱廊遮蔽的商店街穿出,便能看到在街角、一樓店面以全黑門框裝飾的保育園;若不是玻璃窗上繪有可愛的大白熊與孩童的身高量尺圖,大概會以為這是一間帥氣的選品店或咖啡廳。

圖:保育園保留了前身作為「書店」的外觀,簡約的黑色門框,完全打破我們對幼兒園的配色印象,若非門上的身高量尺,差點認不出這是一間幼兒園(蔡君頤攝)。(1).jpg

圖:保育園保留了前身作為「書店」的外觀,簡約的黑色門框,完全打破我們對幼兒園的配色印象,若非門上的身高量尺,差點認不出這是一間幼兒園(蔡君頤攝)。.jpg

👆保育園保留了前身作為「書店」的外觀,簡約的黑色門框,完全打破我們對幼兒園的配色印象,若非門上的身高量尺,差點認不出這是一間幼兒園(蔡君頤攝)。

這棟建築物的外觀,保留自其作為「書店」的前身,象徵著街區曾經開設不少古著店、樂器店的文化氣質;書店倒閉後,轉經營柏青哥店,來往的人群性質逐漸改變,周遭提供文化服務與精神產品的店家紛紛搬遷;再後來,連柏青哥店也關門,這裡變成「一片靜默、鐵捲門終日落下的灰色街道」,且由於拱型商店街禁菸,沒有拱廊的此處因此吸引抽煙者群聚,四處散落的煙蒂像結界,將這個街角圍成沒有人敢靠近的地方。保育園創辦人古川理沙園長半開玩笑地說:當初保育園之所以選址在這裡,其中一項理由就是想挑戰「即使沒有好的自然環境,也能打造好的教育」的不可能任務!

「與其說是教小朋友做料理,不如說我們把做料理當作一種教材」

保育園目前共收受六十個園生,參訪的這天因為是假日,只有十幾位小朋友來托育。我們從一樓走到位於三樓的「社區交流空間」(舉辦與社區居民交流、研討、講習活動的空間),途經小朋友用餐的餐廳及保育園的廚房,透著窗戶看過去,一位工作人員正在準備今日的午餐。餐廳牆壁上四處貼著食材的介紹、生產者的照片與想說的話、每天的菜單,以及教導小朋友使用筷子的步驟等圖片,往三樓的長廊上,更貼滿了保育園每個月份所辦理的食育活動記錄,足見保育園對食育的重視。

圖:牆面的佈置,展示保育園的食育理念(上:柯穎瑄攝;下:蔡君頤攝)。.jpg

圖:牆面的佈置,展示保育園的食育理念(上:柯穎瑄攝;下:蔡君頤攝)。(1).jpg

👆牆面的佈置,展示保育園的食育理念(上:柯穎瑄攝;下:蔡君頤攝)。

而古川園長的分享,則帶我們看到不僅止於食育的教育關懷。她說:與其說想教小朋友做料理,不如說他們是把「做料理當作教學的媒介」——料理可以讓人以終為始,從想像成品開始進行各種嘗試、練習、努力達到目標,並從自己或他人吃到成品的感受,來評價自己的表現,甚至是修正、改進作法;比起畫畫或跳舞等學習方式,料理可以吃到、可以具體感受到成果的特性,是很直觀、獨特的一種學習方式。

<aside>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SIKgb_M3Bk**

保育園每一屆的畢業生,皆會提出一件在大家五歲畢業前要共同完成的行動。2019年的畢業生提出希望帶年紀更小的小朋友去水族館郊遊的計畫,他們以開餐廳來籌措經費,自己想菜單、看食譜練習、大家一起分擔烹飪的工作,終於在三天籌措到要去水族館郊遊的八萬日圓。

保育園出版的食育書籍,將不同年齡階段的小朋友適合學習的料理進行分類,食譜的呈現上,也體現谷川園長對料理教育的看法,把最後的成品目標放在最醒目的位置,再臚列出料理的過程、步驟,目的便是想讓小朋友反覆經歷上述的循環、建立習慣,直到能上手完成一道料理。販售連結

</aside>

促使生產者與消費者持續連結的「日和保育園」

天空之城保育園是古川園長的第三個創業,在這之前,她在鹿兒島的霧島市首先創辦了「日和保育園」(ひより保育園),並在距離保育園兩分鐘車程的地方開設「日當山無垢食堂」販售當地年輕農友成立之產銷班所供應的作物。除了集結、販售農友的產品外,保育園也活用當地休耕的土地,轉型自有的田地跟菜園,既自產園中使用的食材,也讓保育園的親子家庭有實際的場域可以體驗農作。

產、銷以外,蒐集食堂、保育園的生廚餘、生活圈裡的落葉、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米糠製成堆肥,將堆肥用於自有的田園,也提供給周邊的農友及小型的食品加工業者,是促成產地到餐桌有所連結的一項重要元素。這些生產者們將收成、產出的食材再回饋到食堂與保育園,讓食堂與保育園不只是單向促進在地生產或消費的基地,更是使生產者與消費者、這些使用食材的家戶能持續連結的動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