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社區組專員 陸皓昀
👆大合照(王婕攝)
從上午川邊町的山林霧雨中驅車南下,一路直達濱臨東海的沿海地帶。下車後,我們沿著限速30公里的小徑前行,滿佈歲月痕跡的平宅房舍錯落在側,形塑一種質樸、簡練的街道氛圍。最後,一行人停在一幢木造建築前,色調古樸,門口高掛搶眼鮮紅色暖簾,上頭勾勒幾筆白色線條的建築立面。拂簾而入,恰巧是圖案與建築的門戶,引人入勝。入內,一眼望盡、拋光亮面的淡灰水泥地板,映照著從建築立面一路延伸的細木格柵天花板,承接既有木構桁架,在視覺比例上營造出層次分明的秩序感。走至屋內中央,細木格柵停下腳步,留下一圈穹頂似的方型空間,讓人得以一窺屋架的排列次序,也創造出不同尺度的空間體驗。
👆頴娃街道(方玉如攝)
空間目前是由名為潮や的店鋪在經營使用,他們運用鄰近知覽町所種植的茶葉為基底,販售茶葉和茶高湯相關的食品。眾人用完細緻的茶料理後,走出戶外,站在街道上。社群木工的發起人,加藤潤先生和我們分享,剛剛用餐的空間即是由結合專業者與素人的木工社群所修繕的老屋。老屋活化,成為人們喜愛且聚集的地方。但潮や的正對面,加藤先生指著鋪著碎石、被欄杆與細繩圍起的空地說,這裡曾經是一間歷史悠久的書店,但沒能夠留存下來,最後只留下一片塵土。兩落空間相互輝映之下,我們一行人處在街邊,社群木工為地方創造的價值已不言而喻,而也是在這裡,將要開始本次九州參訪的最後一站「社群木工」。
👆潮や店家販售以茶與茶高湯為基底的各式產品(曾靖雯攝)
👆開朗、熱情與總是笑咪咪的加藤先生(柯穎瑄攝)
在移住到頴娃之前,加藤先生在東京上班,是一個喜愛在閒暇時刻做DIY的上班族,也戲稱自己為週末木工。決定移住到頴娃時,首先強烈的感受到沒有租屋的管道,也沒有地方上的房仲業者,但有非常多的空屋,可是也沒有能夠承接修繕工作的公司。所以加藤先生是在當地居民的協助之下,連繫上空屋的屋主,租下空屋後自己開始改造。加藤先生謙虛的說,自己是50歲以後才開始正式學木工,所以木工做得實在不太好,但還好「社群木工」裡面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來掩飾自己木工技術不佳。
加藤先生第一個改造的就是他與弟弟在番所鼻自然公園裏頭的海馬屋(タツノオトシゴハウス),是一個觀光養殖的海馬館。公園屬於地方政府,長期缺乏管理,地方居民用「恐怖」來形容,也因此同情在公園深處開店經營的他們。因此居民主動提議,是不是可以一起來動手改造這個公園呢?最後,加藤先生和當地居民一起造了一個鐘,成為公園的新景點,也因為這次的共同參與,讓越來越多人喜歡來公園。地方政府看見之後,也開始編列經費做公園的整理。除了空間的整理改善之外,加藤先生也邀請鄰近的神社、地方上的農友在公園共同舉辦祭典,讓公園越來越熱鬧。「海馬館的生意也變好了。」加藤先生笑著說。
👆暖光營造的舒適氛圍下,眾人聽加藤先生分享(方玉如攝)
在番所鼻自然公園的經驗上,加藤先生發展出「木工社群」的三個重要基礎概念——DIY精神,先動手做再說;素人視角,不被專業框架束縛;敞開自己與地方保持開放的態度。三個重點,一路延續到後續的空屋修繕行動中。加藤先生笑說,這是一套邪門歪道的觀光方法,但在其中,我們可以強烈感受到在加藤先生的行動中,在解決、活化地方上的空屋時,DIY的方式能夠創造共同參與的機會,藉此串起、活絡居民間的關係,同時進一步,加藤先生敏銳地從自身的DIY興趣察覺到當代都市人對於自造與鄉村生活的渴望,不論是作為志工參與或是進一步成為地方上的移住者。而素人的視角,雖然加藤先生將重點強調放在興趣、樂趣與不過度專業,但我感覺到裡頭隱含對於當代過度專業分工化以及資本關係的批判,尤其他是這樣描述的:「一般建築業者會需要畫好設計圖、施工圖接著給出報價與計畫工期然後施工,但我們不是。我們會一邊討論、一邊改造,也會要求屋主一起參與,以利隨時做出決定,同時,也能夠打破業者與顧客的關係。」一邊討論、一邊改造,首先打破被建築專業者所把持的圖說話語權,接著邀請屋主共同參與,進一步打開被資本定義的消費關係,這才是「真正」共同參與的實踐,也才是真正的「造空間」,同時也「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