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潮間帶_海報_A2-01.jpg

「社區大學」這所學校/學習社群,主要由校務工作者、講師、學員三種角色所組成,校務工作者定錨一所社大的公共價值、學習活動安排、學校氛圍與文化;講師則是學校與學員之間關鍵的中介角色,透過教學互動來轉譯、實踐其所理解或認可的社大價值;學員則除了是被動的學習者,往往也是社群共學的促進者。

本屆研討會的主題「深化人我關係的學習」,將探討社大場域如何透過對話式的社群,及不同類型課程本身作為媒介得以引發的互動,協助個人建立自身與外在世界之間豐富的連結.這樣的連結可能是指認出個人的生命軌跡與特定時空下不同社群的集體經驗如何交織,也可能是為個體重新再建構得以歸屬的共同體。不論是哪一種,都是讓個體的公民更有機會投身公共行動的前提。

過去我們雖指認出社大有這樣的功能,但並未詳實地探討「人我關係的深化」在社大的學習過程中如何表現在學習者身上?如何影響學習者?以及社大透過課程、工作坊、講座等學習活動的設計來深化人我關係的方法論為何?

本次研討會將以此為題規劃6場次的論壇及現場策展,邀請至少30位社大的講師、工作者進行經驗發表,希望能透過學術研討會這個橫向聯繫的平台網絡,以集體的力量產出、累積關於社大深化人我關係的教學論述。


議程款_海報_A2-01.jpg

✨【主題論壇】9/25 10:40-12:40 教室S103

《宛如潮間帶》影片播映暨映後座談

《宛如潮間帶》影片播映暨映後座談.jpg

👆《宛如潮間帶》影片播映暨映後座談

全促會自2023年開始,邀請紀錄片導演鄭文德,以長期在社大開設閱讀與寫作課程的鄭美里與其班級為題,拍攝紀實影片《宛如潮間帶》,呈現社大師生透過聆聽與敘說生命故事,進而對生命有不同的理解與詮釋。

本次研討會「主題論壇」特以影片播映暨座談的形式舉辦,希望影像的力量,能讓眾人體會「以關懷為動力」的社大課程價值與師生文化。 ✨場次連結:https://www.napcu.org.tw/seminar146.html

✨【專題一】9/25 15:00-17:30 教室S103

我們一同在路上:與講師共探社大價值之路

我們一同在路上:與講師共探社大價值之路_new0725.JPG

👆我們一同在路上:與講師共探社大價值之路

社大講師如何理解與實踐社大價值,不僅是教學基石,也是社大推動社會發展、促進公民參與的基礎。面對這個課題,除了講師們自身的主動探索外,在社大場域中,也開展出多種的支持路徑。本次論壇將聚焦於以下三種角色:社區大學團隊、協作的獨立工作者及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邀請三方分享他們與講師互動的經驗,如何與講師們共同探索社大價值的多元可能性,期盼匯集不同視角與經驗,激發更多關於社大講師價值探索的思考與行動,為社大發展注入動能。

✨場次連結:https://www.napcu.org.tw/seminar147.html

✨【專題二】9/25 15:00-17:30 教室S203

開不成的課:從失敗中學習的課程反思

【開不成的課】:從失敗中學習的課程反思.jpg

👆【開不成的課】:從失敗中學習的課程反思

每一堂沒開成的課,都藏著教學現場最真實的困境與潛力,也是我們理解學習現場的契機!  從課程設計、招生機制、公共性實踐與教學現實等多面向切入,我們將從實際案例出發,分享講師與行政在現場的拉扯與無力,同時思考:是否能建立更有彈性的開課制度?

如何集眾人的力量重構一門叫好不叫座的課?邀請你一同來反思、拆解、共構,為下一次教與學的可能尋找可能性。「未遂的課」不是終點,而是社大教育前行的重要指南。 ✨場次連結:https://www.napcu.org.tw/seminar151.html

✨【專題三】9/26 10:00-12:30 教室S203

社大講師的隱藏版功夫:從教學到公共性的轉化實踐

社大講師的隱藏版功夫:從教學到公共性的轉化實踐.jpg

👆社大講師的隱藏版功夫:從教學到公共性的轉化實踐

台灣社大運動發展至今,課程類別及講師教學樣貌非常豐富,其中講師如何融合社大辦學理念(如公共性)帶入課程社群,進而產生擾動、引導、轉化等行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狀況及摸索出的因應方式等,不僅成為課程後續的轉化和引動能量的累積,也是社大講師的另一個隱藏版功夫!

本場次期待藉由講師們的自我梳理和敘說,探究對社大及其理念的理解,以及如何在課堂轉化與長出的公共性模樣。歡迎作伙來一探究竟! ✨場次連結:https://www.napcu.org.tw/seminar152.html

✨【專題四】9/26 10:00-12:30 教室S205

生命連結生命——從社大共創島記計畫,看見社大課程的蛻變與力量

生命連結生命——從社大共創島記計畫,看見社大課程的蛻變與力量.JPG

👆生命連結生命——從社大共創島記計畫,看見社大課程的蛻變與力量

「島嶼的集體記憶」教學計畫以藝術引導學生探索家族記憶,透過故事交換,深化個人記憶的意義感與集體性。全促會與課程類型各異的社大講師合作,鼓勵其在教學中引導學員以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生命故事、營造故事交換故事的學習環境,希望促進「生命連結生命」,深化不同生命經驗的共感與同理。歡迎大家來與社大共創島記的教學歷程對話,一起追尋社大課程形塑集體記憶的潛力與可能性。 ✨場次連結:https://www.napcu.org.tw/seminar150.html

✨【專題五】9/26 10:00-12:30 教室S206

在地好生活的實驗場——社大作為生活策展人

在地好生活的實驗場-屏南社大.jpg

👆在地好生活的實驗場-屏南社大

在地好生活的實驗場-港都社大.jpg

👆在地好生活的實驗場-港都社大

社大作為紮根地方的組織,除了透過課程與社群深化人我關係的學習,也看重人與地方的連結,透過學習活動的設計,引動師生的地方感,形塑對於地方好生活的想像。讓學員從對自身的關注,延伸到他人與地方,成為關懷在地力量的基礎。

為呼應學術研討會首次於南部辦理,特別規劃本場次,邀請有意願的在地社大共同籌劃。透過高屏兩個案例分享,呈現城與鄉、資深與新興的社大辦學團隊,如何面對不同的社會情境,運用不同媒介與學習設計,建構地方感。也共同討論社大作為培育公民的學習組織,如何促成人地關係的建立,以及面對未來,新世代地方工作如何可能。

✨場次連結:https://www.napcu.org.tw/seminar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