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1.jpg

會議時間:2024年1月19日至1月20日(週五、週六)

會議地點: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號)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補助單位:教育部

⭐籌備小組:全促會社大發展調查研究室

⭐籌備小組聯絡人:蔡君頤 📞電話:02-66050919(分機518) 📧信箱:[email protected]


壹、研討會簡介

1990年代,來自教育改革、社區營造、環境保護等不同領域的社會運動者與進步學者,共同倡議地方政府應與民間協力開辦「社區大學」,為解嚴後的台灣社會建構一股具批判反省能力的新文化;迄今,全國已有88所社區大學,是台灣最重要的草根公民組織網絡之一。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以下簡稱本會)作為全國社大的集結平台,自1999年起持續辦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議程環繞社大對不同時期台灣社會發展之關鍵議題的訴求主張與行動成果,並邀請該議題的討論社群、利害關係人一同來交流與對話;2019年起,本會將過往年年舉辦之全國研討會,調整為與「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交替辦理。全國研討會的任務在於標舉社大的社會影響力、有意識地串聯社大與各議題網絡之間的行動分工,學術研討會則是為了系統性分析、解構社大的實踐經驗、累積論述、形成行動框架。也因此,在已辦理的兩屆社大學術研討會中,我們建構了一套論述生產的流程——將論壇上的發表與討論視作經驗整理的基礎,導出階段性文本,後續透過數次主筆人會議持續組織「發表人群」於共學機制中改寫與修正文本,最後才將完整的文本彙編出版。

目前,2019年學術研討會「社會重建與在地實踐——社大教與學的視野與方法」所匯聚的12篇文本,歷經兩年多的修訂與討論,已於2022年出版《不一樣的學校:深入地方的教與學設計》,若需訂購請洽本會或各大圖書通路。

貳、本屆徵件主題

以「學習」作為養成公民的歷程,是社大相較於其他公民團體最不一樣的工作方法——各社大規劃多元且貼近在地生活需求、促進地方發展的學習內容,以此聚集全齡、跨代的地方同好,再透過共學與相互陪伴,賦予這些地方同好社群自我組織、承擔公共事務、發起議題行動的任務,支持學習者在真實世界中逐步實踐個人的興趣與關懷。是故,本屆社大學術研討會將以「公民養成的學習設計:社大的制度與方法」為題,探討落在教學現場/校務治理與經營/各級政府社大政策等不同層次的「制度設計」,對於公民養成這項目的可起的積極性作用。

「公民養成的學習設計:社大的制度與方法」這個主題牽涉近年來社大頗為關心的幾個議題:

**除了三大類課程,什麼是適合當前社大的課程結構與分類?

若要連結青年世代到社大上課,社大的學習型態可以逐步往哪些方向調整?

什麼樣的內涵是社大肯定、認可的學習成就?經過什麼樣的學習歷程能累積、導向這樣的成就?

若要完整地評估社大推動公民社會發展的影響力,應該建立哪些評估指標、用什麼樣的模式進行評估?**

這些議題皆與個別及整體的社大怎麼想像辦學的目的、任務、所欲培養的學習者圖像與在地改革的願景密切相關,並需要社大進一步從抽象的教育理念,或是從所觀察到學習社群與地方有所質變的故事中拆解出步驟、可依循的模式或具體的人事物安排,以形成一套制度或用以追蹤、檢核成效的評估項目,而不僅是單純的行政事項擬定。以下為與此主題有關的子題,邀請各界以「社大的經驗」為分析對象,就下列子題向我們進行分場論壇的提案:

養成公民的學習制度設計 教學現場 可豐富終身學習者的公民素養,且創新、有趣的社大帶狀學習活動(課程/社團/工作坊等形式皆可,惟須符合:帶狀設計、有組成固定成員的社群、已開始執行等三項條件)之規劃與執行發現。特別鼓勵在社大開辦、具試驗性質的學習活動來分享經驗,例如:短週次或集中時段上課的微型課程運作、強調自主學習/社群共學等非單向知識傳授的進行方式、以實體/數位混成模式進行、鎖定青年世代而設計的課程等。
校務治理 如果教學現場的設計與安排,是養成公民第一線的制度設計,則這樣的制度設計所嵌入的校務環境將是範圍更寬廣的層次;一所社大的課程制度、組織型態與各項規範,如何成為一門好課程或學習社群發展的助力?本題邀請社大辦學者針對社大的課程樣態、課程架構與分類、組織運作(如各類型的校務委員會、教師社群、辦學團隊的分工如社區專員、學群經理人、區域經理人等制度)、規章訂定等規劃,如何引導課程轉型、鼓勵師生投入公民社會與公共參與提出討論。
各級政府社大政策 各社大在校務治理上的彈性與創意,來自各級政府社大政策所訂定的框架,包括承辦社大應符合的架構,與評估社大品質的評鑑與檢核;本題邀請各界就社大的政策發展提出倡議。

參、徵件方式

社大學術研討會非嚴謹學術取向的發表,而是鼓勵社大領域的利害關係人,或對社大有興趣的研究者,可以此機會更深入地,或跨領域地思辨與分析社大的實務經驗與可能性,並留下文字紀錄作為工作往下發展的基礎。

  1. 我們歡迎青年社大工作者、社大主管、社大講師、社大社團或班級幹部、社大政策制定者、關心社大發展的研究者等社大工作者等,以「個人」或「社群」的名義向我們提案;每場次提案必須包含至少一位發表人,發表人須於研討會前完成欲發表之內容的文本初稿。
  2. 我們不會對徵件提案進行學術審查,提案者亦不需負擔論壇籌組的相關費用,但提案者有義務與籌備小組協力討論題目、修正方向、分工邀請對話對象。
  3. 為促進社大的實務經驗與跨領域的研究社群進行串聯與交流,籌備小組將盡可能協助連結適合的學術工作者參與分場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