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藝術融入社會策展學」課程講師 張金玉

「物的表面張力」展覽主視覺海報.jpg

近來策展成為顯學,策展成為一種專業的領域,策展人也代表著擁有觀點、資源以及組織連結能力的人。剛好我在久遠的過去曾經在藝術領域內策劃過幾場不算小的展覽活動,去年秋季又在第一社大開了一門「藝術融入社會策展學」,陪伴課程學員推出名為「物的表面張力」展,所以藉著整理這些經驗,在這裡談談策展在社大可能會需要連結的觀念。

策展能力主要是能有觀點的組織事物間的關係,同時還要能夠以展示或行動作為表達的形式,以便和更多的人進行交會。我覺得每一個人都可以是策展人,如果這樣說的話,策展即是生活。大可以與社會、社群連結,小則可以是生活中對一些事物的組織與表達。而這也是我覺得在社大可以進行的策展教學,「藝術融入社會策展學」課程也就是在這樣的思考基礎上進行的。這個思考基礎面對的是一般民眾,而不是對某個特定的領域如藝術人士,而社大正好是民眾田野。藉由策展的接觸,有機會以藝術的途徑,觸發參與策展學的學員打開觀點,和一起學習的夥伴對話協作,一起組織與規劃與更多民眾交流的展覽,一起執行與回看經驗,然後再一起醞釀下一個策展。這裡很多的「一起」,主要強調策展需要的是一個團隊,而不只是個人。

這樣的策展教學,重點放在課堂學習過程需要建立在一群人的共學與協作上,因此在課程進行中營造團隊感是基本策略。為了營造團隊感,課程教學大量運用近身的主題與提問、日常生活經驗的抓取、表達與交流、小組式的討論與聚智交會、小組劇本演示與體驗…等方法,這些方法在課程前段主要是共同建立一個有感的內容,這個內容會逐漸演化為策展主題。策展主題的有感對於沒有策展經驗的學員而言是重要的,缺乏感受可能造成動機喪失、腦袋空洞,也就無法充滿熱情的探索,有感的主題在初學狀態很重要,而有感需要從自身生活或生命經驗開始。當然,集體有感會是挑戰,透過牽引的過程,終究還是會有一兩位最後因對主題沒有興趣而放棄。對我而言,這部分有點遺憾,但需要尊重,不過到了這個階段,課程也進入尾聲,所幸未損及放棄跟隨之學員的權益。在充滿意願之下持續完成策展的執行,才能完整體驗策展的從無到有,也才有機會體會策展的技術與可能的挑戰。

帶著「公共性」內涵的教學,也是這門策展學的思考重點,它的實踐在教學過程中置入日常生活現場的觀察。我們常說「身體即政治」、「生活即政治」,因此從日常生活現場探入,是打開社會結構與處境空間的有利起點。這次「物的表面張力」展覽的形成前期,即是以日常生活中最感困擾的事情談起,十幾位學員紛紛說起自身在生活現場的各種困擾處境,有在工作中存在感的迷失、親人照顧上的迷惘、自由人生不可得、生活好難、囤積症、生活用品的生命週期、情感關係表達……等,由這些處境基礎上,藉由探討與對話,逐漸堆疊出「生活困於物所帶來的壓力」,以及「科技資訊生活對生活的影響」,並發展為「物與人的關係」的策展方向。過程中除個人敘說、生活行為觀察、文獻資料的查尋收集,還有專家的拜訪與現場交流,以此擴增探索範圍與內容深度。最後定調兩個重要內容,一為公共領域生活中私人物件的置入現象,另一為科技資訊生活中人的處境觀察,並確立了策展表達策略以開放性的多元觀點交流為核心進行民眾互動與溝通。

學員在這樣的策展學習中體會與發展了甚麼?是我所關心的。這是一門在社區大學進行的策展教學,學習者修完課後的經驗是否回應課程理念「藉由多元對話的共學過程,發展共感與同理的想像能力,達成擴大參與者的生命視野的可能,以及公共參與、社群行動的能力。」,我帶著好奇。「物的表面張力」展覽即將啟動的前夕,學員們已經悄悄的討論「慶功宴」的舉辦,慶功宴往往是在我們達成一件圓滿的事之後辦理,我等著那一天,來應證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