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續2024全國社區大學研討會展覽——「來場交流吧!Mingling!」,我們將展覽作為方法,與社大夥伴社群揭露、建立新的協作關係。
協作的推動,需要共同在場與充分交流,並重新看見那些被當作理所當然的人事物。去年展覽因此著重展示師/工/學在角色之外的個體樣貌。
今年「往復蔓延:社大的人我關係」更進一步——不只呈現不同工作者的在場,更著重於師工學如何在現場啟動「學」與「做」。


本展以三個展區為切口,呈現社大慣常卻少被明說的學習樣態:從「物」(技術、作品、任務)出發,啟動共同的注意視框與行動,要求而不預設標準答案或單一路徑;以「看與說」推動專注與互證,讓過程與成果成為驗證依據;師/工/學依情境流轉角色,課程與行動相互對照並即時調整。隨著持續往返,關係顯形、深厚的連結自然生成。
不提供單一標準、不強調非此不可的技術模式、不預設唯一解的學習方式,重點在協助每位參與者發現自己的學習意義、長出自己的學習樣態。因此,人人皆為彼此學習的見證者,在往返回饋中滋養出多樣且飽含心意的人我關係。
我們期待把「社大的學習如何滋養出豐厚的人我關係」的提問視角帶進研討會,與大家共同打開社大學習的樣態,並展望未來的互動與合作。


文|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楊志彬秘書長

👆不在白盒子,而是依循空間設計的展場。照片提供 策展團隊
全促會近年持續練習以策展作為運用多媒材敘事的方法來述說社大的精神與經驗。從2018年「社大20週年「做伙學習,翻轉地方」特展」、2022年《供時代:社區大學公共性博覽會》、2023年紅樓策展「一群人的地方生活課:在社大學習如何成為公共人」到2024年「淨零之路,社大同行:2024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主題策展「來場交流吧!」,期間透過不斷嘗試,摸索我們與外部策展人的合作模式、維繫社大與策展的關係、詮釋全國社大多元實踐經驗的方法,以及推進秘書處同仁作為公民策展人的投入深度。
社大的教與學經驗,是社大運動累積至今的豐碩寶藏。開啟寶庫,需要不斷鼓勵社大老師與同學深度反芻班級的學習經驗,由精彩的個別學習故事發展成社大的學習行動理論。然而,社大的工作人員、老師、同學多不擅長以文字書寫作為表達方法。因此,靈活運用影像記錄、成果創作、座談、劇場、口述歷史、書寫等多元表現途徑與手法,是整理與看見社大學習經驗不可或缺的工具。而策展的訓練,有助於我們有意識地思考個別的學習意義,整合這些成果,促進學習經驗的相互凝視與對話。

👆2024年展覽現場,有許多互動式作品。照片提供 策展團隊

👆觀眾於現場互動,此展品也於2025年學術研討會再次展出。照片提供 策展團隊
「2025年學術研討會——《宛如潮間帶》社大所滋養的人我關係與公共生活」以幾個推動多年的教師社群研究專案作為骨架。研討會的發表不局限於論文形式,發表與討論所運用的媒介與形式非常多元,包含開幕紀錄片、個案書寫、海報論文、座談等。而這次的策展行動——「往復蔓延:社大中的人我關係」,汲取各場次的主旨精神,以後設的態度作為策展的問題意識,向研討會的參與者發問。策展位置在一樓通往二樓的通道空間,必須經過這個中介空間才能進入所有論壇教室。在短短的邂逅中,策展人想跟過路的人說什麼?如何成功激發與會者的思索?帶著問題意識進入論壇教室,並在返回時再次與策展相遇,由新的體會開展下一輪的對話?
這次的策展團隊仍由去年在嘉義全國研討會主題策展「來場交流吧!」的原班人馬——皓昀、芳多、欣儒再續前緣,後期加入逸晟、宇捷。他們花了半年以上的時間研究學術研討會各專案的主要內容,形成策展的主論述,並配合科工館的場地限制,裁切內容、捨棄枝葉,在通道空間設定三個展區,串成整個策展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