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教育組專員 劉昱辰
於高雄女中美術科任教的劉癸蓉老師,是體制內學校「島嶼的集體記憶」教學計畫的重要推手。最初劉老師力挺教育理念相近的陳慧齡導演,合作於雄女進行島記教學最初的嘗試。課程進行過程中,劉老師獲得持續推展島記課程的感動:學生帶進課堂關於祖父母的記憶在台灣社會乏人述說,尤其有許多1949年從中國跨海來到台灣的長輩,他們血淚與辛酸的故事逐漸被遺忘。「留住家族記憶」成為劉老師發展課程核心的概念;同時,老師觀察到長輩們長期以來缺乏自信、孤單,透過訪問,祖父母可以接收到晚輩對他們的愛。
劉老師以家族記憶為主軸,持續創新課程設計。從最初「家族容顏」繪畫祖父母的肖像畫,到「家傳記憶物」、「家傳料理」以家中的物品或菜餚來帶出背後的故事,後續更讓雄女學生走入果貿社區、鹽埕老店家;他發現,就算學生與社區長輩之間不具備血緣關係,家族記憶仍然帶給師生很大的感動。
不過課程若只停留在保存記憶有點可惜,故事需要透過交流說給別人聽;唯有當大家一起認識與了解,才能共同編織起島嶼共同的記憶,進而從認識中產生情感與認同。因此劉老師開始規劃跨區域、跨校跨級的交流課程,例如與那瑪夏國中合作課程,讓雄女學生實地走進部落、了解在地故事,並與國中的弟弟妹妹們相處。透過不同生活處境的人們交流彼此的故事,「生命影響生命」,對老師來說就是最好的課程了。
十多年來,劉老師與陸陸續續投入島記教學的中小學老師們累積了豐厚的教學經驗與記憶故事,在學校創造有溫度的課程之餘,也開始讓教育界以外的人與社群看見島記精神能夠帶給社會的影響與感動。近年來,劉老師也將島記課程帶入社區或企業,他發現,相比於中小學學生,成人的感情常常藏到更深處,在心中壓抑久了,可能就漸漸遺忘。
當島記課程面對的學生是相對單純的國中小學童,老師主要的工作是引導學童將腦中的東西呈現出來;雄女學生則已經開始有一定的生命經驗,並且能在老師的引導下舉一反三;而成人學員往往只要一個觸發點,就會展開網狀的經驗記憶。人們——無論是社區長者或是科技業工程師——在劉老師的引導下重新看見自己與家族的故事,豐富的人生經驗與蘊含其中豐沛的情感就會汩湧上來。島記課程對於成人來說,因此帶有心理輔導、自我療癒的色彩,老師作為課程帶領人同時也會適時接住參與者的情感。
也因為成人的生活經驗豐富、具備較成熟的能力,若一個人真的因為島記課程而被觸動,他有可能會自發持續深探,並影響周圍的人共同投入。尤其社大聚集了有共同興趣、也願意積極學習的夥伴,大家共伴共行有可能激盪出更精采的故事。相對來說,成人豐富的歷練亦可能形成生活的慣性,這種慣性可能比起初探世界的學童來說,使人顯得更為謹慎甚至封閉,老師如何帶領或陪伴一個人走出慣性,就成為島記在社大能夠順利推動的關鍵之一。
社大已經有許多老師與課程班級在做的事情近似於島記經驗,而社大擁有多樣、豐富的課程,這些老師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都有成熟的技術;如何引導這些老師連結島記精神,並在自己的課堂中創新教學設計,是啟動課程合作第一年的重要工作。期待參與計畫的社大老師成為種子師資,並隨計畫推進影響更多社大師生投入島記,這樣的滾動效應將能開創出更豐碩的島記經驗,同時也發揮更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