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150年後的世界,我們聚在這裡。」

文|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柯穎瑄

65-05-1.jpg

薩摩新興領導力論壇(SELF):從歷史脈絡出發,連結當代行動的實驗場

拜訪「薩摩新興領導力論壇(SELF, SATSUMA EMERGING LEADERSHIP FORUM)」是這次社大全促會九州參訪團的重要行程之一。在為期三天的鹿兒島行程中,團隊特別將重心放在與薩摩會議的推動者進行深入交流。

鹿兒島,即幕末時期薩摩藩的所在地,在日本歷史上以推動明治維新聞名,對日本現代化發展具有關鍵影響。此次參訪團中也有多位成員對這段歷史充滿興趣,並補充了相關脈絡與故事背景。團員們更利用行程空檔,造訪了鹿兒島市內頗具歷史意義的「甲突川歷史徑維新故鄉之路」。

在這樣的歷史氛圍與期待中,參訪團拜訪了「NPO法人薩摩リーダーシップフォーラムSELF」的三位代表理事之一——古川里沙女士,聆聽她介紹SELF的起源、實踐方式與未來展望。

SELF的成立與理念:為150年後的世界留下什麼

SELF於明治維新150週年之際成立,核心理念源自對歷史的深刻理解與未來責任的想像。該組織的創辦成員們相信,正如過去的改革深刻影響現代社會,今日所做的決定與行動,也將形塑150年後的世界。他們不僅是回顧歷史,更是在行動中共創未來。

SELF的成立受到《出現的未來》一書的啟發。面對日益個人化與分眾化的社會,SELF的創辦人重新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並強調唯有跨領域合作與相互依存的社會生態,才能催生真正的改變。因此,SELF致力於召集來自不同專業與地區的人士,共同參與一場關於未來的社會實驗。

兩大核心實踐方式:共識營與薩摩會議

SELF的主要實踐方式分為兩種:邀請制的「SELF共識營」與對外開放的「薩摩會議」。

共識營作為SELF的起點,首度於2019年4月舉辦。當時參與者尚未對組織的方向有明確共識,但透過三天的深入交流,彼此建立了深厚的信任關係。SELF的運作模式強調「先建立關係,再共創未來」,避免僅止於表面的人脈交換,而是將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作為後續行動的基礎。

而每年一度舉辦的「薩摩會議」,則是SELF面向社會的重要平台。會議主軸聚焦於:「150年後的世界,我們要為世界留下什麼?」透過三天兩夜的活動,邀請來自全國的專家學者、實務工作者與在地居民,共同參與演講、場域參訪與行動工作坊,進行跨領域、跨地區的深度交流與實踐。

SELF代表理事古川理沙分享薩摩會議.jpg

👆SELF代表理事古川理沙分享薩摩會議。

薩摩會議作為行動契機:地方實驗場域的實質轉化

薩摩會議的最大價值,在於促成「行動的契機」。SELF透過此平台,邀請如東京、秋田等地的專業人士進入鹿兒島地區的具體場域,與地方共創解方。

例如,在「新留小學」場域,SELF企圖打造一所具備新教育思維的小學,於是邀請教育與建築領域的專家參與討論,協助構思策略、尋找資源與夥伴;在日置市的湯之元地區,市長親自主持工作坊,結合地方體驗與政策發想,最終成果甚至納入市政綜合計畫;而針對面臨廢線危機的鐵路沿線地區,地方旅館經營者與JR鐵道人員展開對話,思考公共交通的未來樣貌。

薩摩會議安排的十個行動場域於第二天分組進行,第三天則回到鹿兒島市集中舉行綜合論壇。這樣的設計讓每一位參與者無論背景如何,都能成為地方行動的一份子,從而共同編織出跨領域、跨地域的社會實踐網絡。

關係為本的行動哲學:從人與人的信任開始

SELF強調的從來不只是未來的想像,而是「成為未來的一部分」。在這裡,關係的建立先於身份的辨識。從最初的共識營到後續的各種合作實踐,皆以「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作為核心驅動力。

在薩摩會議中,不同領域的專家、地方政府與民間單位能面對面交流,從泡湯的閒聊到酒桌上的對話,跨越了職位與地域的界線,建立了共同思考地方課題的連結與信任。這樣的連結模式,不只是形式上的合作,而是真正以夥伴的姿態,共同描繪未來藍圖。

從SELF到薩摩大學:行動的延伸與未來的起點

今年,SELF團隊在回顧過去十年的行動成果之際,也正式啟動了「薩摩大學」計畫。這所大學不僅定位為鹿兒島的社區型學習平台,更希望成為全日本、甚至全世界對未來議題有興趣者的交流與共學基地。

SELF的推動者們始終堅持一個信念:未來不是被動等待的結果,而是可以被主動創造的歷程。從SELF到薩摩會議,再到薩摩大學,他們正透過每一場對話與連結,讓「150年後的世界」逐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