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劉昱辰

65-01-1.jpg

依山傍海,滾滾白煙從小鎮各處蒸騰而上,是初見小浜的第一印象。車子沿著國道駛出千千石町與小浜町之間的丘陵樹林,小浜街區於眼前展開:街區坐落於山海之間狹長的濱海平地區域,背靠島原半島拔地而起的山巒,面臨廣袤的橘灣水域,溫泉蒸氣的白煙或從屋頂,或從屋宇之間,或從海岸、山林冒出。

小浜市區的空間構成很簡單,只有兩條主要的縱向動線。濱海的國道是車行路線,誕生於約半個世紀前的填海造陸工程;主街與國道平行,是小浜地方生活、商業活動發生的舊街道,路幅不寬的老街間或開著不同取向的小店,既是在地人的生活場所,也是觀光客漫步遊覽的商店街。整體市街不大,十分鐘可以逛完一圈。

圖1:小浜的主要街道(攝影/方方).jpg

👆小浜的主要街道(攝影/方方)

設計師古庄悠泰先生的工作室就坐落在主街上最顯眼的位址。這棟位於街角、立面線條圓滑的白色建築物,原為商店街組合的會址,商店街沒落、組合解散後,古庄先生承接了空間。二樓是古庄先生的工作室,接待地方上的業主客戶,一樓則開設「景色喫茶室」,以咖啡廳的概念讓人們願意主動踏進來交流,這個空間也確實成為地方人們共聚的客廳,而不只是一個關起來的工作室。古庄先生的據點因此不只是設計招牌、Logo、出版品的地方,更是一個設計「人」的地方。

圖2:位於街道轉角的景色喫茶室(攝影/劉昱辰).jpg

👆位於街道轉角的景色喫茶室(攝影/劉昱辰)

圖3:古庄先生在其工作室介紹他的設計作品(攝影/柯穎瑄).jpg

👆古庄先生在其工作室介紹他的設計作品(攝影/柯穎瑄)

有趣的人們,一起來做些事吧!

從古庄先生的老師城谷耕生整理老宅「刈水庵」開始,小浜漸漸聚集了一些年輕人落地開創新生活,其中包含I-turn(外地人來到小浜定居)、U-turn(旅外小浜人返鄉)以及一直生活在小浜的人。原本主街道上滿是鐵門拉下的店面,開始有了新的生機。古庄先生說,從他移居到小浜以來,陸陸續續就有30幾家新的店鋪出現。

與古庄先生同樣屬於I-turn的山東晃大先生,隸屬於總部設置在東京的自然能源財團,為該單位的上級研究員,因為小浜發展地熱發電而來到這裡生活。本身的專業工作之餘,山東先生與古庄先生都在想怎麼改善地方發展的問題?於是他們2018年開始號召居民來構想「小浜街道2030」。山東先生從經驗中分析,要把小浜所有的人召集起來開會太困難了,不同行業的作息時間不一樣,大型會議中大家也無法暢所欲言;這次的討論,他們改組織5個人為規模、時長1小時的討論會,地點可能在咖啡廳、可能在酒吧,以輕鬆的氛圍談談自己真心關切的事情。最終他們開了40場這樣的討論會,蒐集800多個想法,彙整為12個方向,並以策展的方式向全體居民對話。

其中,大家決定來製作以人為主角的地圖「Obama Meetup Guide」,讓大家看到原來小浜聚集了這麼多有趣的、有故事的人。相比於其他地方可能會製作以商品、店鋪為主題的地圖,這一份地圖雖然也會導引你到城鎮內不同的商店,但它的目的是讓你認識這家店的某個有趣的人,而你可以按圖索驥,與小浜不同的人成為朋友,如同在收集神奇寶貝。當觀光客與在地的某個人關係變好了,他就會在往後回來見見朋友,成為小浜的回流客。

圖4:山東先生向我們介紹Obama Meetup Guide(攝影/張正揚).jpg

👆山東先生向我們介紹Obama Meetup Guide(攝影/張正揚)

嘛,就試試看呀,失敗了又怎樣~

究竟為什麼小浜會成為這些年輕人願意移居或返鄉的選擇?山東先生認為,在這裡大家都有機會可以進行嘗試,而失敗相對無負擔。2013年地熱發電技術尚未成熟、小型發電所在日本國內無前例可循,居民就願意投入實驗,而山東先生也是在這個機緣下來到小浜。在小型發電所旁邊,還有更早期留下來的建築是以溫泉熱能製作海鹽的工坊,目前也有夥伴正在復甦這項工藝,產製小浜獨特的食鹽。山東先生自己也曾經嘗試過用溫泉養殖海草,技術上成功了,但面臨產業化的失敗。

景色喫茶室也是在地店家的孵化場所,提供給有意願開快閃店的人使用。古庄先生帶我們拜訪「yolo.」咖啡廳店主林田先生,他就曾在景色喫茶室開過快閃店,起司蛋糕大受好評,現在有了常駐店面後有許多饕客慕名而來,當中不乏回流客。林田先生說,新的店面不只是yolo.的落腳所在,空間正式店名為「THE CASE」,其實是林田先生小浜同鄉草野桜子的服飾選品行號,你可以在這個充滿咖啡香氣、富有設計感的空間中,品嘗招牌起司蛋糕,還可以選購時尚服飾,這個店鋪可以說是跨界斜槓空間。

圖5:古庄先生帶我們拜訪林田先生的店舖(攝影/郭宜婷).jpg

👆古庄先生帶我們拜訪林田先生的店舖(攝影/郭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