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議題組專員 劉力華

65-08-1.jpg

「地方人口正在急速減少,可能哪天村落會整個消失,就像人類有壽命極限,村落也有它的壽命。年輕世代的重要任務,是在這段壽命期間,盡可能增加健康的時間。怎麼樣可以開心生活呢?需要有音樂、畫畫、吃好吃的東西,這些事情需要可以活用地方資源,還要有創意的活動。藝術家也可以視為帶來創意的人出現,有趣的活動也會帶來地方網絡。有這兩種人出現,就會出現更多對生活有興趣的人。這樣,地方就可以活化、有活力,也可以健康。」——坂口修一郎,River Bank森林學校代表、GNJ發起人。

百年樟樹守護River Bank舊長谷小學,靜靜延續著地方生活與記憶。.jpg

👆百年樟樹守護River Bank舊長谷小學,靜靜延續著地方生活與記憶。

成為地方再生據點也是River Bank森林學校的舊長谷小學。.jpg

👆成為地方再生據點也是River Bank森林學校的舊長谷小學。

River Bank森林學校的所在地為鹿兒島縣南九州市川邊町,前身為舊長谷小學。學校創立於昭和1933年,已有超過140年歷史,校舍四周沒有民家,當時小學生需長途徒步上學,校舍過去曾由地方居民捐贈木材興建,是社區共同建設的象徵。約30年前因應高齡化與少子化趨勢而廢校,當時還不算是日本廢校潮的高峰,顯示出川邊地區是最早面臨人口挑戰的區域之一。小學廢校之後仍未完全閒置,地方社區仍持續使用校舍舉辦運動會、活動與工作坊等。舊長谷小學活化行動以三項具體工作為主軸:第一是小學再生;第二是空屋再生,創造地方的生活選項;第三是利用地方資源舉辦活動。透過這三項工作,逐步建立起與當地密切連結的文化與生活網絡。校園裡的樟樹樹齡已超過百年,於三、四年前也開始進一步運用鄰近森林舉辦露營與自然體驗活動,並利用杉木搭建棧板階梯,還有整理湧水地點,讓River Bank逐漸轉化為一座自然體驗空間。

學校後方森林空間經過整理與搭建木平台與小屋,參與者可以就近自然。.jpg

👆學校後方森林空間經過整理與搭建木平台與小屋,參與者可以就近自然。

日本小學演變歷史脈絡與River Bank的行動

自20世紀以來,日本小學數量隨著人口變遷而劇烈變化。戰後嬰兒潮時期大量設立學校,以應對快速增加的學齡人口。然而自1980年代起,少子化趨勢加劇,學生人數大幅減少。根據坂口先生提及統計資料,過去20年間,日本每年平均有300至600所學校廢校,且此趨勢仍持續擴大。

廢校活化成為日本各地地方創生的重要課題,雖然官方資料指出約七成的廢校場域有被重新利用,像是改建為社區中心、觀光設施或災害避難所,畢業生再回到母校時,往往難以辨識過去的面貌,也因此無法指認自己曾在那裏發生的記憶。

這也是River Bank森林學校行動的起點。面對拆除校舍的危機,坂口修一郎與地方討論,思考該怎麼把地方記憶保存並傳給下一代。他說:「我本來也是音樂家,來這裡參加音樂祭,過去10年是被這所學校照顧的人。現在學校已經從20世紀進入21世紀,小朋友也會活到22世紀。我們希望他們看到這些學校的木頭樑柱,知道這些樑柱是缺乏物資的戰爭期間,由地方居民從家裡捐贈出來的一根根樑柱。」

音樂祭,成為廢校活化的契機

2010年,River Bank舉辦第一屆音樂祭。活動融合音樂、自然與地方生活,至今已舉辦15次。每年吸引超過2000人,其中包括專業音樂人、建築師、攝影師與在地居民。

這場音樂祭的舞台與樹屋由參與者動手搭建,設施與看板皆由在地志工完成,同學擔任司儀,表演中也包括社福機構與精神障礙者,無論表演或勞動皆由大家共同參與。坂口先生提出三個關鍵概念:「文化地產地銷」、「自己創作與享受」、「Be here now」,從當地所擁有的資源出發,打造屬於自己的活動和生活。他說:「每個人將自己擅長的東西帶到這裡,不管是煮飯、唱歌或做音樂,只要有創意,就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樣的模式也啟發了台灣歌手舒米恩,他將音樂祭的概念帶回台東的都蘭部落,受到啟發與舉辦屬於台灣的地方音樂季。

坂口修一郎代表分享River Bank森林學校的實踐行動。.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