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jpg

2-3.jpg

影之道系列課程由獨立紀錄片導演聞海與社大哲學講師杜文仁共同授課,紀錄影像與現象學之間的對話相當精彩。左圖:左-聞海/右-杜文仁;右圖:左-杜文仁/右:文海。(攝影:課程學員駱靜如)

一、中國獨立紀錄片介紹

中國獨立紀錄片誕生於盜版電影盛行以及小型錄影機普及的九零年代末期,大眾透過地下的管道接觸外國的藝術電影,打開對於影像與世界的想像,而便攜的錄影機也大幅降低了影像製作的成本和門檻,讓製作影像的技術不再只存在於官方設立的電影學院中,大眾可以透過錄影機,隨時記錄自身在世界的所見所聞,獨立影像的產製便在這樣的背景下蓬勃發展。

這些拍攝獨立影像的紀錄者,可能是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教師、學生、行員、非營利組織工作者、藝術家、維權律師、上訪民眾、打工族、工人等,影像成為大眾表達自身觀點的新興媒介,但這些影像紀錄者卻不一定會被官方視為「導演」。在共產中國的媒體工作者,必須作為黨的喉舌,媒體工作者的身分必須經過官方的認可,並受官方所規範,如:想成為導演,便必須通過審查,以加入導演協會。當然,這些獨立影像自然也不會受官方所承認。

這些獨立紀錄片在中國顯然無法通過審查,並在正規的電影院進行公開放映,為了使影像能為大眾所看見,讓紀錄者能與觀眾及其他紀錄者接觸、交流,自2003年起,獨立影展便開始分別在雲南、北京、南京等地開辦,由民間人士自發性組織辦理,作各種放映或競賽活動的統籌與規劃。當影像作品能被公開放映,在大眾眼前展現,且紀錄者能透過影展平台接觸觀眾,與觀眾討論互動,紀錄者在影展中,不再只是單純的紀錄者,其「導演」的角色透過影展的放映與交流得以被彰顯,這也是獨立影像紀錄工作者對於自身的賦權,至此,「獨立紀錄片導演」這樣的角色,在影展撐起的公共討論空間當中於焉產生,在獨立紀錄片影展舉辦的黃金十年之間,影展也挖掘、培育了無數的獨立導演與觀眾。

全促會與中國的獨立紀錄片導演——聞海導演,自2021年起合作開設中國獨立紀錄片系列課程,由導演命名為「影之道」系列課程,課程旨在透過中國獨立紀錄片的影像,與參與課程的學員一同討論中國當今面對的社會議題,讓學員能以被中國排除在體制之外、遊走法律邊緣的獨立導演視角,以有別於主流媒體詮釋的多元角度,觀看中國,理解中國。目前與聞海老師的課程合作,即將邁入第四期。

2-2.jpg

二、作為「大人的公民課」:課程的發展與現況

每期課程規劃十二至十八堂課不等,每堂課皆以不同的社會議題作為主題來與參與學員討論,內容包含農民工、留守兒童、極權國家、抗爭者等等諸多課題。此外,前三期課程的講授,除了議題討論,也邀請曾在社大開設哲學課程的講師——杜文仁老師,以現象學等哲學觀點解析獨立影像。作為大人的公民課,並不以傳統一對多的單向知識傳輸作為上課方式,而更像是以影像作為閱讀素材的書報討論課或讀書會。而在上課期間,也不定期穿插公開的議題沙龍與講座,邀請相關人士進行主題演講,針對課堂內容作更多層面的知識補充。

自2022年至今所開設的三期課程,分別吸引了不同的人們加入我們在中國議題的討論。從第一期,學員的組成有台商、將赴中國工作的社會人士與退休人士,學員參與課程的理由偏向務實目的,例如想要更了解中國的政治環境作為其商業決策的參考、想要更了解中國的社會現況以利工作的準備等等,到了第二期課程,學員組成多為來自影像產業的青年工作者,第二期學員的關注與討論焦點會更加聚焦在影像的產製、表達語彙與畫面安排,例如拍攝者是如何進入工廠採訪到基層工人?這些紀錄的片斷為何會做某種特定的剪輯安排?最近一期,即第三期課程,伴隨著聞海導演在國、高中與大學的放映合作活動增加,也吸引了更年輕的學員參與,開始有大學生與研究生前來上課,此外,參與者族群也更加多元,有中國的旅客趁遊覽台灣時,前來造訪,也有在香港進學的中國學生,以及對中國議題有興趣的印度、義大利留學生加入課堂,但由於本期開放單堂參與,學生在課堂的參與較為零星分散,穩定的參與者仍是以社會人士為主。對於課程開始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參與的現象,使導演感受到這堂課的開設與討論有漸漸向下紮根的感覺出現。

課程開設至今,全促會並無依靠任何政府或其他單位補助,前三期皆以課程學費作部分支撐,而為了使議題的討論持續地向大眾作推廣,並提高學員出席的穩定,未來第四期課程免收學費,僅收保證金,鼓勵學員多多出席課堂的討論。

三、我們為何關注中國議題

觀察台灣政治與選舉環境,中國議題無非成為台灣人民在政治選擇與價值判斷上的重要課題之一,然而台灣相對保守、缺乏討論與探索的體制教育環境,以及受財團把持與閱聽眾市場流量影響的媒體,人們從在學時期到出社會,對於社會議題的認識與討論缺乏培養。因此,對於中國的想像與理解,便逐漸成為人云亦云的思考方式,討論無法從中發生,不同的觀點無法透過理性論述得到交換,再加上資訊與輿論的操作,使抱持不同價值的人們不斷被分化,社會被撕裂。在政策上沒有辦法取得共識,也沒有彈性調整的空間。這樣的社會現況,使得對政治或翠中國議題的討論變得更加敏感,討論只能回到同溫層的互相取暖。

對於在第一線面對大眾的社大而言,這些意見呈現兩極化的社會議題,是在社大的工作現場很難被提起的,社大對於這些議題要公開發表意見或論述,就必須承受來自不同立場的講師與學員的壓力,而社大如何與這些不同想法的人作溝通,需要工作者經驗的累積與理性討論環境的建立。

全促會作為社大辦學的支援角色,有責任去觸碰社大在平時工作場域中,難以觸擊的面向,並從行動經驗中找出適當的方法突破。我們期待透過全促會在中國議題討論的不斷實踐,能將經驗帶入社區大學的討論當中,使台灣大眾能以更理性態度與他人談論,讓政治與中國議題不再是敏感話題,也讓台灣的公共討論能更加友善包容。

四、近期講座活動:中國獨立紀錄片禁映十週年系列講座

從獨立影展出現的2003年,到中國官方對於公共討論空間的不斷盡縮,自2013年,獨立紀錄片與影展陸續被禁止公開放映與舉辦,對中國獨立紀錄片的禁止,在2023年已迎來第十個年頭,獨立紀錄片的產製與討論在這十年間又回到地下。

第三期課程的講座活動,便以「中國獨立紀錄片禁映十週年」為題,規劃三場系列講座。第一場《獨立影展「被禁」十年後的中國獨立紀錄片研討會》,邀請「中國獨立影像展」的創辦人與策展人曹愷主講,講述中國獨立影展的歷史發展脈絡,以及其在中國辦理獨立影展的工作經歷與所見所聞,本場講座已於去年舉辦完畢。第二場講座將以《在沉默中獨自潛行》,邀請獨立紀錄片導演林鑫主講,分享其在創作自由受箝制的當代中國,身為創作者,如何實踐自身意志,持續以影像進行表達,並邀請曹愷與之對談。最後一場講座,將以聞海導演的兩本著作《放逐的凝視》與《影之道筆記》作為主題,並邀請兩位參與過系列課程的學員作為與談嘉賓,針對兩本書的內容,討論中國獨立紀錄片對於台灣的意義,以及禁映對於台灣人民的啟示。

2-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