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南部辦公室專員 王佩芬
👆破冰活動:社大夥伴正看圖猜測這是那個社大關注的農食議題。
「右邊那個阿姨是我,防曬得很齊全,正在問農民鐮刀怎麼用。」、「這個是金香葡萄,我們在7月2日會辦酒莊小旅行。」、「雖然我們離海邊很遠,但是魚市場就在市區內,我們覺得還是要帶這些學員去認識。」六月六日這天下午,全促會南部辦公室聚集了七所社大夥伴:台北文山社大、台中南湖社大、台中海線社大、彰化二林社大、台南新化社大、高雄鳳山社大、高雄岡山社大,一同進行社大推動農食議題實踐經驗交流活動。這七所社大是2023年全促會「建置青農在地生活的支持系統—以社區大學為平台」合作夥伴之一、同時也參與了「社大推動食農教育」、「社大與在地食農社群協力」計畫。(為方便行文說明,以下簡稱:青農支持計畫、食農教育計畫)
各社大在地方上對農食議題關注許久,很早就透過開課及活動設計,展開實踐行動。然而參與計畫後,因為計畫主題:青農支持系統、食農教育都跟農食議題有關,但關注切入角度不同,做的事情也可能是重疊的。過去全促會即注意到,有些社大會有如何分辨計畫主題的困擾,但也有社大善用計畫資源,逐步壯實自己認識地方農友、參與農村、農業議題的連結途徑。令人好奇,不同社大如何思考看待農食議題,在地方上發展出來的實踐圖像如何?而這裡面,各自又是怎麼看待推動青農支持系統與食農教育?七所社大因同時參與這兩種主題計畫,特地邀請大家一起對話交流。
首先,全促會南部辦公室主任周家慧簡報回顧社大關注農食議題、發展行動的歷程。社大辦學有對地方、對民眾學習需求的觀察,同時也回應社會趨勢的脈動。例如:過去看到農村衰敗景象,2003年社大與社會團體發表「普設農村型社大聲明」,希望透過學習設計,支持農民與農業轉型。以及,當社會上發生一連串食安風暴時候,2014年全促會與社大代表參與食農教育立法推動聯盟、2015年推出社大食安知識平台,希望協助各地民眾學習掌握食物主權。這些作為來自於社大現場聚集了各式各樣的民眾,有想務農的人、找不到可耕地的人、關心農業跟食物的人...等等,社大基於對農的關懷,針對不同的目標對象,發展行動。以推動青農支持系統來說,希望支持務農的人能在農村好好的生活。推動食農教育則是帶著人人都能成為食物公民的願景,進而修補長年以來城鄉之間、生產與消費之間、人與土地之間的斷裂,創造連結。
👆全促會南部辦公室周家慧主任簡報分享情景。
聽完簡報後,社大夥伴們輪流分享自己的經驗。大家紛紛提及,在社大現場,青農支持系統與食農教育經常是交織在一起。例如社大會帶著民眾前往農業產地小旅行,認識食材生長的風土環境;或是邀請農友來料理課程,分享種植故事以及食用方法。這些除了讓民眾對食物的認識更豐富,也可以促進消費來支持友善農業。另外,青農往往對於推動食農教育很有興趣,卻不知道怎麼做;社大會設計培力工作坊,協助青農認識、掌握食農教育的理念與精神、發展教學活動,也讓青農在本業之外,透過開課增加收入。
👆彰化二林社大謝日恆主任回憶,推動農食議題的動機是為了協助農業轉型。
高雄鳳山社大校長李橙安說道:「食農教育對我來說,它是應該回應當下國際的影響,或者是當地的產業影響,就從飲食方面去形成一個我支持的食農教育體系、飲食的體系。」回顧社大發展食農教育歷程,從最早開課教大家怎麼吃才健康,進而注意到台灣加入WTO、開放農業市場,對稻米產業造成重大衝擊,於是社大開始用各種方式倡導鼓勵民眾要有意識地多吃在地生產的米,或是家常料理經常會用到米酒,那就用在地生產的米、開釀酒課,教大家釀酒。他進一步指出:「所以大家不是一直在談怎麼消費,它是一直在回應國際形勢、回應台灣,想出了很多種你覺得可以去做的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