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促會南辦專員 王佩芬

LINE_ALBUM_231203食農交流會_231227_5.jpg

桌椅一張張拉開、擺了起來,一個交流空間正在成形。接者,社大食農教育課程交流會的海報被貼上白色牆面,「在實驗中探索自己」是本次活動主題。這一天,有六所社區大學工作者和講師要在這裡分享食農教育課程成果,他們是:臺北市萬華社區大學、新北市新莊社區大學、臺中市南湖社區大學、臺中市海線社區大學、臺南市新化社區大學、高雄市岡山社區大學。課程內容分別有:稻米、養雞、魚市場、烏魚、都市農耕等。從南到北,如同一場跨越時空限制的食農小旅行,要引領與會者重新認識日常生活世界。

課程交流會舉辦前,有半年醞釀期。首先,透過徵件審查,全促會補助支持有意願推動食農教育的社大開課。他們有的想要延續過往推動食農教育成果,再往前一哩路;有的想要嘗試不一樣的主題、拓展實踐領域。相較台灣其他食農教育社群,社大是少有面對成人推動食農教育的耕耘者。究竟有什麼樣特色?著重的角度是什麼?有無可能讓大家在實踐中更清楚表達出來?這是今年補助希望強化的部分。

於是,在顧問陳芬瑜、鍾怡婷的建議下,期中我們設計了培力工作坊,希望引領社大們從日常慣性思考的方式跳脫出來,練習從不同角度深入去想:為什麼要在地方上推動食農教育,課程設計是否有回應到規劃動機?不僅如此,拜訪社大現場的訪視會議是珍貴的一對一討論時間。對訪視委員來說,人到當地,更能理解、捕捉到許多沒有形諸計畫文字的真實生活味道,進而延伸精彩的討論與建議。對社大工作者來說,有機會深入表達想法、整理思緒,許多卡住的關節逐一推敲、打開。

終於,在期末課程交流會上,社大的實踐成果分成三個主題場次來呈現,並邀請兩位顧問擔任與談人:

LINE_ALBUM_231203食農交流會_231227_1.jpg

< 產地裡的食農教育 >

岡山社大、新化社大的所在地,包含高雄、台南重要農業產區。近年受氣候變遷影響頗大,也有土地開發徵收、導致農地荒廢休耕的議題。於是,岡山社大設計稻米主題食農教育,希望凸顯農業在環境生態、社會文化的價值。除了跟梓感農村文化節、梓官國小合作,引領民眾和學童認識當地友善農業外,並在社大首次開設編織班,教導人們運用農業廢棄物:稻稈、或是抽取香蕉假莖纖維來編織。而新化社大開了兩門課程,一是在長年經營雜糧議題的基礎上,延伸到友善畜牧:養雞。不單純照顧好雞、順利取得雞蛋而已,還要認識種雞的來源、飼料、雞蛋的包裝等等。另一門則是料理課,有廚師授課,也連結在地農友與食材議題。例如學習製作玉子燒的同時,也能藉由養雞農友分享,認識雞蛋的生產過程。

顧問陳芬瑜與談時候,相當強調食農教育的連結性。岡山、新化兩所社大課程連結多方的利益關係人(生產者、消費者、學習者、教學者),討論的議題相對地方感重。連帶也將社大食農教育特色凸顯出來。

LINE_ALBUM_231203食農交流會_231227_4.jpg

< 面向海洋的食魚教育 >

位於台中的南湖社大、海線社大則提出了不同主題的永續海洋食魚教育。南湖社大學區並不靠海,但有臺灣第二大批發魚市場—台中魚市場,因此帶領人們半夜參觀魚市場營運情況、認識產銷鏈,還有認識魚種、如何買魚、料理和吃魚。海線社大因為靠近梧棲漁港,注意到每年冬至洄游烏魚來到梧棲外海,梧棲漁港是撈捕烏魚的主要港口的特色。於是設計課程,一方面帶領大家參觀梧棲漁港、認識如何選購海鮮;另一方面要談海洋生態變化如何影響烏魚的生長,在食用烏魚上,強調不只有烏魚子,而是如何烏魚全利用。意外發現,烏魚米粉雖是家常菜,口味也具有梧棲特色。

顧問陳芬瑜和鍾怡婷是本場次共同與談人,都提出類似建議,社大食魚教育可以扣連地方的多樣關係、深化特色,甚至兩校可以合作課程,發展出有意思的地方學。鍾怡婷同時提醒,兩校食魚教育都有料理活動,參與者不少是親子組合,或許可以適時提醒家庭內的料理分工可以不分性別來參與,慢慢改變性別刻板印象。

< 城市裡的食農教育 >

而在大台北地區,萬華社大所在地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居住人口眾多、綠地有限。過去社大帶領志工和國中生一起進行小田園計劃,推動都市農耕,這次基於發展社群願景,為志工量身打造培力課程,除了參訪友善農場,並結合青草野草主題、融入小田園施作跟料理活動,希望未來可以連結更多民眾。而新莊社大注意到,現今住宅和工廠林立的新莊,過去是台北米倉,擁有豐富飲食文化。現在移民眾多,對地方感到陌生。因此社大推動以米食為主題系列課程,帶領民眾認識不同種類的米、走訪農場、還有料理教學,藉此創造人與土地的連結。

顧問鍾怡婷因博士論文以稻米為主題,對新莊社大課程很有感。人們從過去三餐要有飯,至今米飯已消失在早餐桌上。她認為,食農教育要跟現實日常生活有連結,或許米飯消失就是一個切入點,可以延伸各種討論。另外提及,美國面對加工食品氾濫,新鮮蔬果缺乏且貴情況,在收入低的社區推動都市農耕,讓人們可以順利獲得蔬果,身心也被自然療癒,以此提供萬華社大參考。因為都市化是不可逆的發展,她進一步想問大家:我們的食農教育都是面向過去,如何面向未來?

LINE_ALBUM_231203食農交流會_231227_2.jpg

< 綜合討論 >

綜合討論時段,由全促會秘書長楊志彬主持,除了邀請各社大除了分享明年課程發展想法,並請兩位顧問再次提點未來值得注意方向。首先,鍾怡婷建議,各社大可以多加思考,究竟社區大學推動食農教育跟其他機構有什麼不同。例如社大有強烈的區域特色,有生產有消費,可以談產業鍊整體環節;另外在教學策略上,實作是亮點。這些特點如何掌握住,強化凸顯出來?陳芬瑜則是提醒,食農教育是回應真實,它不會只是一個體驗,而是透過體驗,希望目標對象可以感受到什麼、關注到什麼?這是相當重要的。

楊志彬最後總結,社大食農教育其實是幫助人們去面對台灣農村農業的問題,除了要從地方真實生活的角色去思考,還可以注意兩個面向,一個是身體性的經驗,因為飲食能引發人們高度的投入,第二個是文化性,透過文化價值的討論、可以延伸處理嚴肅的政治經濟或是生產議題。希望未來各社大一起努力。

LINE_ALBUM_231203食農交流會_231227_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