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教育組專員 許喬語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想像🏃♂️」共學會。攝影:劉力華
自108課綱實施以來,全促會與多所社大合作「社區大學連結十二年國教計畫」多年。在過程中,社大與學區內的體制學校,以地方為養分,開發許多具創意的教學行動,滋養著在地的莘莘學子。許多社大運用了長年累積的學習經驗,與體制學校師生一起走出教室、走出校園,從真實生活情境中的探索出發,培養學習者的自主性與自發性,體現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精神。
面對不同的學習者,社大也不斷地摸索,期待能以學習者的需求與興趣為核心,發展出符合不同學習需求的課程教案。有些社大已累積一定經驗,並建立其工作方法,而有些社大仍還在摸索當中。
因此,本次共學會,便以「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想像」為主題,邀請參與計畫的社大工作者與社大講師一起想像什麼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並鼓勵參與者帶著教學執行的實際經驗進行討論,讓彼此的想法與經驗能有所交流,一同共學。
「以學習者為中心」作為主題,共學會本身的設計,也要以學習者—參與的社大工作者與講師—為中心。
在共學會的規劃發想階段,除了平時在計畫工作中會接觸社大夥伴的教育組工作團隊,也邀請了在體制外陪伴厭學學子探索自學之路的「厭學者引路協會」,以及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的學程經理人,同時也是本計畫的資深社大工作者李權泰來一同進行籌備。
我們設計「陪伴者」的角色,將所有參與者分組,一組由兩位陪伴者在共學會現場參與組內討論,陪伴者的工作僅負責提示組內參與者要討論的方向並協助整理討論內容,從中覺察參與者的核心需求以及面對學習者時的焦慮。在過程中,適時提問或給予反饋,陪伴大家說出自己的經驗或疑問,並讓組內的交流與對話能順利進行。
這些陪伴者分別由厭學者引路協會的兩位夥伴琬珊與懷瑾、台北文山社大的權泰,以及全促會教育組的君頤擔任,這些陪伴者都是社大工作者與講師們在共學會的夥伴。
👆共學會當中的陪伴者們。 由左至右依序為台北文山社大的權泰,厭學者引路協會的懷瑾與琬珊,以及全促會的君頤。
共學會以帶狀課程的形式進行設計,共三堂,每堂課的定位與進行方式彼此間有延續性,以下將以照片回顧在課程當中,跟社大工作夥伴、社大講師們一起做的事。
第一堂課:我們都是學習者——以遊戲找會自身學習者的身分
以學習者為中心,首先,要先讓自己回到學習者的身分,才能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在第一堂課我們設計了兩個小遊戲——「學習的關鍵詞列車」與「學習情境劇」,來幫助共學會的參與者喚起他們曾是學習者的記憶,先從自身的學習經驗出發,再設想其他學習者面對的學習狀態。
👆遊戲**「學習的關鍵詞列車」**:所有人在遊戲前會拿到形容不同學習狀態的形容詞字卡——對學習感到「有趣」、「好奇」、「困惑」與「無聊」,並以自身過去的學習經驗,用動作來詮釋字卡上所形容的學習者狀態,相同學習狀態者,排成一列列車。過程中,僅能以動作表達,不能用語言說明。排成列車後,各自揭露自己拿到的形容詞字卡,這時候就會出現一些有趣的情況,明明同一列車的人表現的動作或狀態都差不多,但有些人拿到的字卡是「好奇」,有些人的則是「困惑」,或者明明都是拿到相同的字卡,但彼此所表現出來的動作卻大不相同。由這些同與不同的討論,探討所有參與者自身所擁有的學習經驗。
👆遊戲**「學習情境劇」**:兩組分別以情境劇的方式,演出自身曾經經歷過的學習情境,第一組演出了他們喜歡與討厭的學習情境,分別詮釋了教學者願意與不願意傾聽學習者的教學情況,對比鮮明,第二組則認為學習者的狀態與情境是混雜的,同一個學習情境當中,可能同時存在著能適應與不能適應的學習者,這組便演出了發考卷時,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的狀態,而每一位學習者,其對於學習情境的喜好也是混雜的,這組則演出了在表演課當中,有些同學雖然喜歡上表演課活動身體,但並不喜歡上台表演的學習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