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南部辦公室主任 周家慧
全促會推動「建置青農在地生活的支持系統-以社區大學為平台」計畫,今年已邁入第七年。每年計畫啟動之後,我們都會透過集體交流跟培力工作坊的設計,讓加入計畫的夥伴共同認識計畫推動目的,以及希望可以跟社大夥伴一起協力的工作。
5/3是今年度第一場培力工作坊,於台南市新化社區大學辦理,邀請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鍾怡婷來帶領,分別針對第一年加入計畫的夥伴-互動農友基礎訪調型(以下稱訪調型)以及已經參與計畫兩年以上的夥伴-延續深化型(以下稱延續型)有不同的設計,針對新加入的夥伴,我們以「農民訪調」為主題,針對延續型的夥伴,則以「農民支持經驗梳理與書寫」為主題。
👆工作坊於新化社大辦理,新化社大夥伴也向大家介紹青農計畫開展的行動「蔬果攤車」,於社大日常中如何營運。
我們從推動計畫第二年開始,即把訪調視為計畫重要的基礎工作,社大夥伴擅長回應需求開課,若能對於課程參與者或日常互動對象有更多的認識,會更有助於我們認識在地農友的個別與集體樣貌,例如什麼樣務農背景的人對於社大課程有興趣、不同耕作類型的農友是否有不同的學習需求…等等。
這一次工作坊請訪調型社大夥伴從看見自己的所在地開始,分享社大所在的學區內,有哪些生產作物以及發展演變,社大接觸到的生產者大概是什麼樣的屬性,是專業農或半農、年齡層、耕作的農法等等,並提出目前預計訪調的對象,以及想要透過訪調了解什麼問題。怡婷在回饋中除了回應大家對於訪調的擔心與疑問之外,也說明對於地方基礎資訊掌握會有助於我們認識這個地方的發展脈絡。
除了各自場域的介紹之外,事前也請大家紀錄工作坊前三天的一日三餐,怡婷也請大家從自己的三餐飲食來推估這些食材在台灣的糧食自給率,例如餐桌上很常出現豆類,台灣大豆的糧食自給率約有多少?可以去哪裡查資料?透過這些互動,帶出台灣農業的現況,歷史脈絡演變及全球結構的影響是什麼,以及我們日常三餐與消費選擇如何影響生產環境。
當代農業面臨了雙重擠壓,外部擠壓是農產品價格低落,內部則是面臨了生產的自然條件被破壞、農業耕作的成本增高的壓力,我們如何在跟農友互動的過程中,意識到生產者的處境及需求是重要的。在跟農友訪談或對話的過程中,也要提醒自己多去思考,為什麼對方會這麼想、為什麼會做這個選擇。
「做為一位社大成員、做為一位執行青農支持計畫的專案工作者,你好奇的問題是什麼?你對農業或農村的關懷是什麼?」在訪調型工作坊的最後,怡婷以這頁簡報總結,也再次呼應我們進行訪調的目的,要先對社會有好奇,才會驅動大家探索社會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那麼對於當前我們所面對的農村現場以及在農村裡生活的人,有什麼樣的好奇呢?期待我們都能在訪調的過程中慢慢長出對農業或農村的關懷。
👆從看見自己的所在地開始,認識社大所在的學區內,有哪些生產作物及其發展演變,社大接觸到的生產者大概是什麼樣的屬性。
👆透過紀錄自己的一日三餐,推估各種食材的糧食自給率,討論自己的日常飲食跟農業有什麼關聯。
👆檢視常見的零食包裝,認識食品工業化及的現況,許多食品的生產源頭均來自全世界跨國性集團四大糧商。
下午場針對延續型的夥伴,以「農民支持經驗梳理與書寫」為主題來設計互動。近幾年我們常常拋出一些提問跟大家對話:社大在地方上扮演什麼角色?社大的課程與行動方案跟農政單位有什麼不同?社大的青農支持行動有什麼特色?這幾年也陸續透過培力工作坊的互動,鼓勵大家各自把面對青農支持的經驗寫下來,並在去年出版了「社大農民力」,收錄七所社大的實踐經驗。而我們也期待這樣的經驗梳理跟書寫可以隨著大家在現場的累積持續進行,因此今年也安排了這個主軸的互動討論。
在工作坊之前,我們請參與的社大夥伴各自去搜尋一門/系列官方的農業培力課程,並且回答:為什麼想要分享這系列課程?從課程安排來看,來上課的人是誰?這樣的課程可以培養農民什麼能力?
工作坊現場便以大家分享的內容為素材進行討論。這些課程跟自家社大的農業課相比,有什麼不同?如果官方已有這麼多的農業課程,社大還需要開課嗎?社大的課程有什麼特色或優勢?社大推動農業課程想倡議的理念是什麼?
大家對於社大開課的必要性都是肯定的,雖然農政單位有許多專業的農業課程,但社大的課程沒有門檻,且有地緣上的優勢,除了容易親近之外,也能適時適地回應需求而開課,更具彈性與實驗性,此外,社大農業課程的範疇廣,不只是談農法談技術,也談農村文化與在地文化。也有社大夥伴提到,在社大現場很多時候是經驗分享交流重於專業知識的教授,我們在意社群的共學與互動,也因為學員異質性高,會有不同的刺激。談到社群,也有夥伴更進一步指出,農政單位也關心社群網絡的支持性,因此也看重青農聯誼會等組織的成立,但社大的社群有較強的情感連結,除了任務合作之外,更多時候是互相關心與扶持。
雖然社大優勢與角色這類的探問,在這幾年我們與延續型社大夥伴的互動中不斷出現,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但這次工作坊互動時間與對話密度都比過往高很多,因此有很多互動的機會,可以更了解對方在想什麼。而社大夥伴對於社大角色的看見,也在這些對話往返中持續堆疊,並且有比過往更細緻的觀察。
👆透過對話,梳理各社大開設農業課程想倡議的理念、特色與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