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初是台灣社會四年一度的大日子,在總統大選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提出三點具體主張。 我們希望透過與總統候選人的對話,促進各政黨對於台灣終身學習及社區大學的發展的認識及重視,
另一方面,亦促成本會會員代表能就各政黨候選人對終身學習、公共人才與多元公民社群養成之公私協力政策藍圖有所了解,以作為未來投票及檢驗政策推動方向之參考,促進社大對台灣社會永續轉型的工作推進。
以下為本會所提出的說帖。
1998年,全國第一所社區大學在台北市文山區成立,迄今,社區大學數量已成長至88所,每年逾40萬名學員參與,為我國公私協力成就之重要「社會性基礎設施」,深耕台灣公民社會、發展社區為本的永續生活轉型。
我們以「學習」為介面,規劃多元且貼近在地生活需求、促進地方發展的學習內容,以此聚集全齡、跨代的地方同好,再透過共學與相互陪伴,賦予這些地方同好社群自我組織、承擔公共事務、發起議題行動的任務,支持學習者在真實世界中逐步實踐個人的興趣與關懷。這樣的模式既創造了當代社會原子化個體與他者、外在世界連結的契機,同時也不斷為社會整體帶來與時俱進的公共服務形式與角色。
我們認為,社大的「公民學習」經驗對深化民主、形塑公共領域至關重要,而這正好是面對越發嚴峻的現代性風險與社會不平等課題、技術/產業結構/社會文化皆快速變遷的台灣社會,在推動因應、調適與轉型時,特別需要遵循的原則與價值。是故,我們將以社大經驗為底,訴求「強化公共人才養成」、「社大擁有自主辦學空間」,以及「『以終身學習者為主體』的教育改革」能納入未來國家政策發展方向。
以下為三點具體主張:
面對氣候變遷與環境污染,社大催生了公民電廠、流域學校、各項環境調查與公民科學行動;食安風險與糧食危機下,社大設置永續農場與社區園圃,支持農村的青/新農民社群;迎向高齡化趨勢,社大培育高齡陪伴師資並推出多元的在地照顧設計。
我們認為,國家應重視「公共人才」對實現公正轉型、平衡區域發展、因應高齡社會的影響力,整合《學習社會白皮書》內所研議的「國家資歷架構」、《高齡社會白皮書》協助高齡者自主、自立的願景、勞動部各項人力政策對不同族群或前瞻性產業所需職能的支持等政策資源,投入具體經費,與第三部門協作養成社會永續發展所需之公共人才;其中,落實社大專法,系統性強化地方多元公民社群的養成與上述政策的銜接,將是關鍵策略。
基隆社大的案例,凸顯出社大結合可自主運用的實體辦學空間,能發揮更靈活、多樣的社會功能;我們有木工、家電維修、植栽、裁縫、農作與生物棲地復育等豐富的專業社群,能在「做中學」的過程中,以循環經濟模式,與在地民眾協力打造最適合社區使用的公共空間。結合日間與夜晚的全時段空間利用,則讓社大有機會設計多元的學習活動,支持家庭照顧者、弱勢學生、實驗教育學生、高齡者等多元族群的發展。
「實體社大」為學習帶來有機與動態的想像,我們以此作為擘畫社大未來願景的基礎,期待與政府共創更多打開公共資源、保障多元族群近用學習權益的空間活化案例,讓社大成為自主學習、創客(maker)運動、社區整體照顧的基地。
近年台灣推動的教育改革成果也逐漸匯流,「108課綱」以培養終身學習者為目標,其核心素養包含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與社大強調「公共」、「在地」、「社群共學」的終身學習模式高度吻合;因此,我們主張教育應朝向更開放、多元與彈性的作法,打破正規與非正規教育的藩籬,以「全生命歷程」的視野推動教育政策及相關資源的整合,使各教育階段、各類型學習資源,能有完善的連結、轉銜與整合機制。
期許未來的執政者,能看到「終身學習」的前瞻性,提升終身學習的國家戰略地位,設置政院層級、跨部會的終身學習推動機制,以具體的政策落實對終身學習者全生命歷程橫向及縱向的支持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