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的路上,還有許多需要克服的困難,同時也擁有更多待開展的未來。
受Google.Org資助的媒體素養計畫,為期三年。在這期間,我們累積了132位種子教師,開設了290門融入式課程,舉辦了110場講座論壇,以及無數次的教師研習交流。在2024年7月7日,全促會為這三年計畫舉辦了成果交流工作坊。
與年初的經驗交流工作坊不同(經驗交流工作坊側記),此次成果交流工作坊除了邀請社大工作者及老師分享經驗之外,進行了更多總體性的回顧。我們也藉此機會,透過下午的回顧與展望工作坊,彙整大家對未來發展的想像和建議。
在這三年間,融入式教學是計畫發展的重心。在一開始,全促會議題組組長柯穎瑄便在成果報告時提到,教學設計從最初的媒體識讀和破解假訊息,到後來種子教師們根據自身專長發展出更多樣、更貼近課程內容的主題,使融入式教學發揮最大的效果——讓學員們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出媒體素養的能力。種子教師們在計畫期間創造了多種教學設計,例如教師彼此交換教案,甚至讓學員自己設計教案並練習講述媒體素養,這些都是在計畫開展時未曾預見的。因為媒體素養計畫,我們了解到臺灣的社區大學在國際上是相當獨特的存在。當事實查核中心到國際年會報告時,社區大學推動媒體素養的經驗總是會受到特別的關注。
在圓桌論壇,透過三位教師和兩位社大工作者的分享,便展現了社大教學的多元性。回應本次成果交流工作坊的標題「在社大,媒體素養這樣推」,五位與談人帶來不同的教學經驗和方法。在媒體素養計畫中,近乎「全勤」的老師不少,查士民老師和鄭美里老師便是其中辛勤的代表。查士民老師分享,他在社大授課20年,在這期間課程內容從未重複,並強調讓學員們對課程內容產生興趣,不覺得上課無聊是很重要的關鍵,這也是為什麼他在參與媒體素養計畫時,每學期都會挑選不一樣的電影和學員們談媒體素養。而對鄭美里老師來說,課程設計固然重要,他也會在學期初為不同社大的學員們挑選不一樣的課程主軸,例如這學期他原定要以地方菜市場為題,帶領學員思考媒體報導商家是否公正,思考行銷和媒體素養之間的關聯。但恰好碰上有學員受詐騙,關注學員需求的美里老師,便將課程內容調整了解詐騙如何發生,帶領學員彼此傾聽,發展互相扶持的師生關心。相較於兩位資深老師,鍾孟修老師選擇在每堂課前和學員們Small Talk,了解當下的學員們關心、在意什麼,從聊天的過程中拓展課程內容。並補充說道,雖然學員們年齡偏高,但對AI人工智慧等新鮮的事物感到好奇,但在好奇之餘,要怎麼讓學員們接觸新的事物,不感到排斥或恐懼,是一大難題。
而度昀奇老師,本身既是社大工作人員,也是老師,有雙重身分的他分享自己觀課和籌備課程的經驗。在計畫一開始,他也很難想像媒體素養要怎麼融入在課程中,實際去老師的課堂上觀課也覺得很慘烈,但也因為有初期碰壁的經驗,他和新莊社大的老師一起思考如何做到「融入式教學」,而非概念或名詞的闡述。至於如何以社大的角度籌組種子師資的交流和培力,他表示新莊社大的老師非常踴躍,比起主動邀請老師參與,不如說他是被老師推著走的。但來自二林社大的謝日恆主任,就提到在偏鄉推動媒體素養的情況和新莊社大非常不同。當初推了一位老師(陳發財老師)來參加媒體素養計畫,沒想到老師在參加計畫後,認為媒體素養是很重要的課題,也很熱心地找了許多二林社大的老師參加。只是這些老師大部分都沒有持續參與計畫,對於如何讓老師們了解媒體素養,甚至意識到媒體素養的重要性,在偏鄉是很艱困的挑戰。
下午我們以世界咖啡館的方式回顧這三年的發展,可以看到老師們普遍從對媒體素養不甚了解,只能生硬地將名詞闡述給學員們聽,到後來能以自己課程內容發展屬於自己的融入式教學方法,使學員們能夠在無形之間了解何謂媒體素養,並培養出媒體素養的能力。我們也從教師的分享中聽到了學員們的改變,例如在班級群組中主動查核訊息是否正確,使得班級間流傳的假訊息越來越少,甚至變得「乾淨」,也是在計畫開展時沒有預料到的成果。也有老師對未來的發展提出更積極的方案,希望未來能帶領學員們發起正向的媒體素養行動,讓好不容易培養出的媒體素養能力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或是老師自己也想在計畫之外,自己將媒體素養帶入社區,讓融入式教學不只是在社大發酵。
工作坊結束後,有位社大工作者回饋,透過在社大推動媒體素養,不僅自己對媒體素養有了更多認識,也讓如何教媒體素養有了更具體的模樣。這也是我在參與這個計畫半年多的感想,或許也是所有參與計畫的社大工作者和種子教師的心得。從不知道該如何著手,到現在能夠侃侃而談,我想除了學習接收新的事務與概念,社大的老師與工作者,也費了許多心思在設計自己的課程與工作方法,我們也從中摸索如何和社大老師、工作者協作的模式。在台灣媒體素養計畫,我們的成果不只是有多少老師和學生加入,有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老師自我的成長,以及教學經驗的累積,甚至是展現社大辦學的理念,亦期許在未來,彙整出來的經驗能夠推動媒體素養教育譜出更精彩的篇章。